法定假日,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于是,一大批喜欢“捡便宜”出行的朋友可能会被堵在高速公路上。而这时,我和一些小伙伴就喜欢在网上看高速路上的热闹场景,比如什么广场舞,烧烤铺,麻将摊等等,有些还不忘评论一句:真傻,还不如在家睡大觉,补补精力。
然而假期临近结束,复盘这个假期干了些什么,突然发现:本来计划到附近爬爬山,但一想到平时工作那么累,外出还可能堵车等等,于是睡觉开始晚了,起床开始晚了,吃饭也开始不规律了……这就是在逃离一个极端的时候,也会迎来另一个极端“宅”。
作家李尚龙就说过:“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现在想想干了些什么,主要就是刷刷微博、朋友圈,玩玩游戏,很是满足,但一旦出来之后,特别虚无。估计是人天生就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中待着。而这种舒适区一旦建立,你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周围的墙,恋上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人到了一定阶段,很难再进步的重要原因。我就有切身体会:体制内工作十年,前几年看到任务想要冲到第一、出现问题还会战战兢兢,而现在,看到任务首先想着让别人干、出现问题也觉得是无所谓。工作熟悉、套路清楚之后,甚至把单位当成了一个可以养老的地方。可能再这样下去,或者已经成为“中年油腻猥琐男”了吧。
有了这种思考,就必然带来对未来的生活的恐惧、带来想要怎么改变的忧虑。这就不得不说一下《罗辑思维》。网上有很多帖子说,罗胖就是一个贩卖焦虑的买书的,为了把自己的书卖出去,通过各种方法让人去买《得到》推荐的书,缓解焦虑。而罗胖在学习《产品思维30讲》学习体会中分享,成功的产品要么是让人“爽”,要么让人“恐惧”,并且认为让人“恐惧”的更有发展前景。因为“爽”是将人的真实需求换成一个很小的东西,然后满足他,缩小了“内心边界”;而“恐惧”,是扩大人的“内心边界”,促使人进行改变。所以,罗胖的生意选择的是制造恐惧,促使改变。
回到我们的生活,可能相对应的就应该是直面焦虑,坦然面对各种挑战,正如瑞·达利欧在《原则》书中说的,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我们做出美好选择,而且是我们天生的生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