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你知道有戴柳的习俗吗?

清明戴柳

“清明不戴柳,变成小黄狗”。40年前,清明戴柳,就像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一样寻常。

柳有两种戴法:一种是折柳成花。折一枝柔软细长的柳条,从断口处向下轻撕两厘米,不要扯掉,将撕下的皮紧绕在露出的白柳干上,牙咬着柳干用手向下轻撸,在柳梢两厘米处停住,再将泛着柳香的白干儿回圈一下,一个嫩绿的柳球花就成功了。把它簪在头发上或戴在衣扣上,嘴里念叨着“清明不戴柳,变成小黄狗”的“白洋歌子”,美美炫一天。

另一种是柳枝插屋檐。方法更简单,折一把柳枝斜插在屋檐上、门楣上,霎时,一排排低矮的土房子便绿盈盈地有了生机。

小时侯戴柳总要追问几句,奶奶我们为什么要戴柳?不戴柳真的变成小黄狗吗?奶奶总是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 小孩子都要戴柳,这是祖上传下来的。

后来才知道,戴柳不是我家乡独有的现象。早在唐代,戴柳插柳就盛行于江淮一带。据史书记载“唐中宗三月三,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以免虿毒”。《五代史·后周序》记载,江淮地方寒食日家家杨柳插门。明清两代也沿袭了唐宋戴柳的遗风,直到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杭州地方,“家家插柳满檐,青青可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谚”。

戴柳,因为柳在人们心目中有消灾避邪的功能。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一手持净瓶,一手执柳枝,用柳枝沾净水为人驱灾避难、播撒甘露的形象家喻户晓。还有一种说法,清明节是鬼节,是百鬼索讨之时,人们为防鬼的侵扰而戴柳插柳,也是一种驱灾作用。

戴柳,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汉代人送友人远行就有灞桥之上“折柳赠别”的风俗,用“柳”表示挽留,难分难舍、恋恋不舍的心意。

戴柳,因为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不娇不奢随遇而安。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古风盛行,国学兴起。中国一些传统节日因得到官方认定而逐渐隆重起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放假三天、全民欢度,赛龙舟、赏明月的习俗活动也深入人心。成语大赛、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央视大型文化活动的推动,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清明戴柳,这个土得掉渣的习俗,也许就能借助国学兴起的东风,重拾往日的风采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
    MU心阅读 4,824评论 0 16
  • 清明节,这是一个“细雨纷纷、慎终追远”的日子,也是一个“杨柳飘飘、出城寻春”的时节。 作为节日的“清明”,始于周代...
    绛心阅读 4,935评论 0 25
  • 一提到清明节,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其实,还有很多关于清明的事情,你不一...
    苦行僧啊阅读 4,716评论 2 11
  • 愿望:上午10点到11点30阅读1个半小时 结果:很开心很爽的感觉,来自干货的力量。 满足。 读10本书和人家不读...
    再见你好_8260阅读 1,235评论 0 0
  • 那是一滴水,滴了下来。 他睁了眼。但看不见。 他摸索着,抓起身边的石头,细细挑选,找了块割伤手的。 他不属于这。 ...
    eVal阅读 1,29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