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作者卡尔·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教授。这本书是他采访了一大堆美国的成功人士之后总结的一套心法。 他发现,那些在工作中表现的很优秀的人通常都是工匠思维,而不是激情思维,激情思维强调世界能为我做什么,工匠思维强调我能为世界做什么,这一点点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决定了一个人的职场生涯的顺利程度和职业幸福感能否建立。
激情思维是觉的有一个完美的,完全贴合自身条件的工作在等着自己,只要找到这个工作后,就能一直保持激情,充满干劲,才能表现的出色。
工匠思维是说,不管什么工作,先想办法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到位,做精,像一个匠人一样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事情,慢慢的就会产生激情。
这本书是讲职场经验的,不过也让我想起了和一些家长、孩子交流的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
一些学生不爱学或者学不好某一科目,我们常常会归因于对这一个学科缺乏兴趣。其实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也陷入了激情思维,觉得这个学科或者任课老师应该主动来吸引自己对它产生兴趣,只要能有了兴趣,就能对学习充满热情,发愤图强,取得好成绩。
如果认为兴趣是学习好某一科目的原因,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兴趣源自于哪里呢?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学生,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某一科也许没什么特殊的感情,就只是认真地去完成每一次听课,每一道练习,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挫折,但这个时候老师或者家长的及时帮助可能让他突破了这个瓶颈,渐渐地自己摸索出了学习这一个科目的规律和方法,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心,并且能从外界获得许多正面的反馈,比如取得好的成绩,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这个时候才逐渐产生了兴趣。然后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学得好所以有兴趣,因为有兴趣所以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去学习,所以学得更好,兴趣更浓。
面对学习这件事,我们应该也持有工匠思维,无论对什么学科,先把每一个学习的细节做到位,做精,像一个匠人一样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特别是对于自己弱势和不感兴趣的学科,更要赶紧放弃先培养兴趣才能学好的想法,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一点一点地去往前拱,过程做扎实了,结果是必然的,兴趣渐渐也就有了。
在这个思维上学习和工作是相通的,如果今天的学生能用工匠思维学好习,那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个孩子大有可能用工匠思维在他的事业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