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国际演讲俱乐部两年不到,第四次参加了峰会,这月初,就在南京,也是这个神奇的组织最后一次的秋季峰会。
俗话说,事不过三,还有人说,最后一次,必有奇事。这一次,2001年世界冠军Darren Lacroix来到85大区,作为一名在路上的培训师,我在这位世界级演讲者的三次演讲现场,慢慢被引导了出来一些如下不成熟的小想法,记录于此供探讨。
多准备
自从有了培训三宝之一PPT,培训师们再也不用担心他们的备课了,现成课件,加上万能案例就能扯个半天,再随便配个游戏就可以交差了。偶尔没有现成课件的,问同行或者度娘要一个,就着改改就成。反正学员们都是成人,有些还是同事,卖个面子、出于礼节总会配合到结束的。是为企业内培训工作者的普遍做法。
而世界演讲冠军Darren近1小时的分享则有不同的做法,他根据每场的观众对内容进行调整,早上9点开始的演讲,他6点半就去现场准备,陪同的伙伴问他为何不前一晚准备呢,他说过了一晚也可能会有变故,所以要到现场提早准备。本次在中国的两轮分享,据大区长说分享内容也有近60%的不同之处,他根据对当地的观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即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中国人。是为演讲者的极致做法。
如果培训师们可以向这位顶级演讲者学习,对内容与学员的适配性做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准备,我想那效果会是让同事们对培训师们另眼相看的。
会演绎
在Darren的分享中,他提出了“站在舞台”和“掌控舞台”的区别,前者与观众有互动,与观众一起共建场域,后者只是灌输和传递自己的知识,这个划分也让我有了一种破局思维的新思考角度,或许就像他本人分享那样,Darren当初用6,7年想明白的事情,他遇见了另一位世界冠军Mark Brown之后马上就被点醒了。这位世界冠军此次的分享也让在路上的我们得以破局思维,从冠军的角度去思考。
“站在舞台”和“掌控舞台”,显然更多的培训师是前者,对着内容一路干讲,一讲讲几天。想想有时真不能怪学员打瞌睡,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几天的过程真挺累的。从掌控舞台的Darren身上,也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比如他模仿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讲时紧张的心情时,他冲下台,背着身,颤颤巍巍地一步步挪上台的样子,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自己当时的紧张,让观众看了以后捧腹大笑,而又印象深刻,比如他讲解演讲中使用停顿的重要性时,他邀请一位伙伴与他对话,他每次讲完一段后提问对方,还没等对方回答完毕就打断,自己继续讲,如此几次之后那位伙伴被打击了积极性的失望表情也让每个人都看到了没有停顿的严重后果。
培训师们的演绎经常会用讲个案例,放个视频的方式。而演讲者在这部分则做得更多更好,演讲训练中演的部分是一个长期的基本功,包含台词,走位,情绪,角色理解等等,会演绎的培训师就好似一位掌控舞台的冠军,他不但讲授,他也示范,启迪和激发,他通过多样又极致的演绎让它的内容深刻地印入学员的心里。
做自己
做培训师,职业路是高开低走,做演讲者,职业路其实是低开高走。这样不同的职业路的共同之处是,最后留下来的人都是千万里挑一的。Darren说他最早和他同学说他想成为一个喜剧演员的时候,是如何被别人嘲笑的。培训工作者和培训师们则是个有点让人羡慕的职业,只是走深走远,并不容易。如果一旦选定了这条职业道路,怎样找到自己快乐坚持的方式和意义。51岁还在全球飞行,和一群朋友一起传播演讲技巧的Darren给我们做了一个亲身的示范。
这半年里,在国际演讲俱乐部,除了峰会,我也参与了一个叫做“从演讲者到培训师”的教育项目,而这也是本文标题的灵感来源。正如那本手册属于”成功沟通项目“一样,无论演讲者还是培训师,本质上都是一名沟通者,博采众长,互相学习,方可游刃有余。
我从2016年开始零散地写一些头马的随感文章,两年多来也算是努力地完成了DTM,今年底我想再在头马多做两件事,其中一件便是把这些文章整理出来,编写好留给后来的学习者参考和交流。如果你有任何好的想法或建议,欢迎私信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