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点困了,打完卡就睡。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好玩的。小仓玩失踪匿了一天,被主人残忍找到后,愤然吃下了一天的口粮……
“清生活”无涯无压打卡
20170210 第5天/30
爱的教育在召唤我。
一 行书
完成今天的行书《晨间日记的奇迹》
笔记:1 在晨间写日记,自己的头脑比较清醒,而且也会比较客观。
2 晨间日记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需要逞强。
收获:清晨有好多事情可做,晨光很宝贵,接下去的日子要坚持早起。
二 时间管理
今天实践了“吃三只青蛙”
收获:1 今天我意识到“写讲稿”是今天最大的一只青蛙。专注地解决它,终于把它搞定。
反思:一开始就吃青蛙 原来需要勇气。
三 爱和自由
今天读了米粒老师的分享:
#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孩子的行为踌躇纠结犹豫不决?#
一天傍晚JY爸爸接了他,刚出了园门,他就往旁边YC家的楼梯口冲去,爸爸跟在身后,对我说:“这臭小子这几天总是这样,接了就往YC家跑”。言下之意似乎是想说既没有和YC家约,这样去太贸然了,其次可能是今天自己也不方便陪他去朋友家。但是宝贝只顾着往前冲,根本没有顾虑到爸爸的这些心情和内心独白。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是什么让爸爸在那一刻踌躇不前呢?
其实有接触爱和自由教育的家庭,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最大的犹豫就是在心里认为“我想给孩子爱和自由,那么他此刻的行为是否应该最大程度上的给予满足和支持”,而同时内心又有另一个声音出来:“那他这样不就毫无边界了吗?看上去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了”,正是这种内心的矛盾感导致我们出口的话语不坚定,有时候即使满足了孩子的行为,自己内心也是隐含担忧的。
这种经验,在我们老师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也会遇到,比如说在室内活动时需要频繁地提醒孩子规则时也会感到内心特别冲突,“他的行为到底影响他人到什么程度我才需要上前提醒呢?”“我反复提醒了但是他的言行依然如故,是不是我的提醒是不对的”,“他们只是一时好玩才会这样,一直去提醒是不是小题大做呢?”
但实际上,只有当成人带着爆发的情绪或者极度压抑的情绪去对待孩子时,孩子才有可能产生恐惧或者讨好;当我们平静地、清晰地、坚定地表达规则或其他想法则是会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心理界限,内在更为清晰,也会更愿意顺从。
以JY爸爸遇到的情况为例,
我们可以做几个自我提示:
1. 及时与孩子确认他的行为目标:“宝贝,请问你现在是想去**家吗”
(孩子总是以为父母会天然地了解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所以经常想干嘛就干嘛,父母和孩子确认他的行为目标,也可以帮助孩子日后清晰地去表达自己)
2. 父母心里及时作出一个评估。“我此刻是否可以配合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
(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评估后你对自己的立场就会非常确定。)
3. 表达你对孩子的理解,尽可能去共情他的感受。“看来你最近和**相处地很亲密的,放学了都还想和他在一起。”
4. 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和处境。“但是爸爸今天不能陪你一起去,因为我希望你先和朋友约好了再去,而且爸爸今天接完你还要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5. 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接受这个结果。(有时候孩子会愿意平静接受,有时候他会不高兴,有时候他会勃然大怒,……这些都是对事情不能得到满足的正常反应,只要陪着他度过这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练起来,多试几次就能把握到平衡关系的度了。
四 分享
在行书1月分享会做了5分钟分享,听众约60人。
乐事:1 今天得到了好消息。
2 今天霸占了舞台,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总结:当认准某个人是权威或自认为是权威时,我觉得可怕。
没有权威,只有自我负责。
刚才想快点完成就去睡,简书突然抽风,无奈只好删了重下。看来慢慢来反而快。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