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上将孩子未通过考试称为“不及格”,一个词就像判刑结果一样让人窒息。我曾经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一所学校,如果某门课没有通过,孩子们会拿到一个“NOT YET”,也就是“尚未”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蕴含了巨大的教育智慧。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拿到了“不及格”,也许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如果看到“尚未”通过,会清晰意识到自己是在一条学习曲线上,只要通过努力,就饿和你那个有进步和通过的空间。
这个简单的细节背后涉及到的是由斯坦福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倾向于选择能够帮助他们学习或者培养新技能的任务(即便最开始他们可能失败),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能够坚持下来井充满乐观。而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人,他们则会因为过往失败的经历,感觉自己的智力得到了评判。遇到有挑战的任务,通常会认为自己一败涂地,被“现在”所控制,选择逃避困难。我想"尚未"这两个字,不就是在培养同学们的成长思维吗?
《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教育性题材的电影都或多或少的传递出这样的思想:从“尚未”到侃侃而谈,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发现、给予和等待。看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一个可以探索的平台,然后,慢慢等待花开。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教育孩子,就像在牵着蜗牛散步。当我们不再催促它,责怪它的时候,我们会听到鸟叫虫鸣,看到满天星斗。而蜗牛也会慢慢走向属于它自己的诗和远方。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坚持“慢”的守望,给予“慢”的尝试,享受“慢”的体验,等待“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