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理串整理
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为全家团圆的节日,意味着家庭团圆。这一天,节日气氛很浓,出远门者尽量回家过节。《周礼》一书最早出现“中秋”一词,按中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在这月中间,因此八月十五称“中秋”。宋太宗年间(976—997),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夜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民间以合家团聚、安排家宴、吃月饼、赏月为主要内容,或携友人登楼望月,或登山泛水。中秋是亲人团聚的节日,在外的游子此时特别想念家乡和分别的亲人。宋元温州文人多有中秋赏月思亲之作。“昔年曾忆夜相过,共赏清光对酒歌。天上月明还似旧,故人分散奈愁何。”便是钱库元朝诗人陈高中秋佳节思念故友之诗。
据《温州弘治府志》载,温州地区中秋风俗“人家多于此夜邀宾朋饮酒赏月达旦”,《道光乐清县志》载中秋习俗“人家以粉面作月饼,夜邀宾朋玩月饮宴赋诗”。清杨青写的温州地区竹枝词对中秋习俗有如此描述:“难得人生金笸箩,如盆月色卷帘波。阖家大小团圆饮,人到中秋乐事多。”写了阖家畅饮赏月的团圆情形。还有“行行何处度春宵,姐妹邻家密密邀。鞋软不愁苔路滑,东山下看月带桥。”东山是温州城区积谷山,月带桥为桥名,又称玉带桥、月担桥,位于东山书院西侧。传说每逢中秋深夜,月影正落在桥上的时候,发现东西各半月在桥下,桥在月上,好像是月亮担负着这座桥梁。此诗写出了温州城区市民在中秋佳节相约外出赏月的热闹情形。
在《钱库镇志.习俗》中记载,“在钱库中秋节全家晚餐要煮食芋头及粉干,富家或设酒筵待客赏月,钱库人称“吃八月半”。过“八月半”置办酒菜是每个家庭主妇需要忙活的事。由于粉干是以前过“八月半”的主食,所以有“八月半粉干成担”的民谣。芋头是中秋节主食之一,蛮话中“芋”谐音“有”,即富有的意思,因而在中秋节必备。过中秋节月饼当然少不了,节前,以前娘家都要给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送大月饼,谓“送八月十五”。此时,南货店里所卖月饼上有“大饼画”,画面有戏曲故事、吉祥人物、四时花卉,一张画里分许多小画,有完整的故事过程。外公、舅舅来买大月饼时,可挑喜欢的一张,店主把它剪下来包在大月饼上面,用细红绳系着,连同麻果(中空,外粘芝麻,馅放红糖)、点心,作为中秋礼品送给外甥孙或外甥。没有舅父者、穷人也要买几个月饼,晚上举家赏月。孩子吃着月饼,欣赏着又圆又亮的满月,跑前跑后,不亦乐乎。”
在瑞安张棡《杜隐园日记》中,多次记录了中秋佳节阖家团圆家宴的情景,如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五,“至晚则月色如昼,诸女儿及寓儿各设果品于庭,共赏月华,内兄林小竹自城来,同开宴畅饮,乐叙团圆。”日记中还提到了中秋家家小排设的盛况,如当月十一记载:“早晨同毛先生至府前街买小排设,盖郡城中秋赏月各家小儿均设文昌帝及一物牌伞、执事、椅桌,甚排场也。闻府前陈隆兴银店中排设最佳,约需四百两馀洋,惜明后日始排与人看。予以事急待旋里,遂无暇去观。”
在张棡《杜隐园日记》中,也是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五,描述了观赏中秋小排设的盛况。“是夜月色颇明,仲明云:‘闰中秋佳节,不可多得,盍与子偕游步月可乎?’余曰:‘甚善’。因并邀王颂椒同性。先至五马街施祥兴中看小排设。是处人多不得进,转至鼓楼下城守前新福兴锡店中看小排设。是处游人亦多,余观之,见其所搭厂架用山桃树制造,上下雕镂极其工巧,门梁上高结彩亭,左右悬退光漆描金沙楹联二副。厂架左右柱上,自外进内一带均用小玻璃洋灯挑头,仿佛沪上电气灯之设,头门立黄锻圆高照一对,下分排提纱灯一对,门内列大长桌一张,上罗列大锡台、大鼎炉等件,长桌后间以古董。下用八角雕成紫檀座承之。又间以七巧图式桌一张,桌上亦排列各古玩,桌后又间以古玩紫檀座一副。由此进内,或长桌、或圆桌,每桌均列精致古玩,每桌后即另列紫檀座一副。上面供文帝一尊,旁列二小太监,神采如生,手执黄罗日月扇;帝座后列山桃擦漆锦屏一副,屏上均写隶书;神座前恭设古玩果品,均极精雅神座左右间,另设客宕,上列大镜屏一副,天然几上供古鼎孔雀屏等件。两排分设小交椅四把,茶几两张,中设小圆桌一张,均是乌木制造。中嵌云母石;桌前亦列古玩紫檀承座一副,上面高搭彩幔,幔下之灯,或玻璃宫灯、锡宫灯、锡三盏头、锡花蓝、红纱宫灯、铁盖小洋灯、小洋球灯、小珠灯、小明角灯、自内达灯,层层悬挂,无美不臻。桌之左右一带,排列旗帜、牌伞、刀枪、金鼓、五色棒等,或绸、或缎、或锡、或铜、或竹、或木,五色相宜,缨络飘扬,又令人左顾右盼、目不暇给。闻此家排设系本年新制,约费洋四五百元,盖有意与施祥兴设争奇角胜,故此处之新鲜,阅者无不啧啧叹赏也。”
游玩观赏小排设后,张棡还与同伴去曾家花园赏月,日记中记载“因到园中湖心亭小坐,倚栏望月,颇饶清兴。园主因出茶供客,并设小点三碟,三人渝茗清谭,咸谓如此良宵,如此胜地,诵“一生几见月当头”及“古人秉烛夜游”句,真有不宜虚度之想。”
宋朝永嘉四灵之一徐玑有诗《中秋集鲍楼作》,诗云:“秋在湖楼正可过,扁舟窈窕逐菱歌。淡云遮月连天白,远水生凉入夜多。已是高人难会聚。矧逢佳节共吟哦。来朝此集喧城市,应说风流似水和。”鲍楼在温州会昌湖畔,中秋雅集看清风明月,听扁舟菱歌应该是很有雅趣。宋朝赵肃远有诗《中秋西桥饮酒和卢申之韵》,描绘了和宋朝著名词人温州蒲州卢祖皋对饮的场景,诗云:“翠萍风起落残虹,秋月正圆秋气中。但怪肩吾轮桂长,未容文举酒樽空。帆归南浦潮回北,人散西桥斗转东。乌鹊高飞惊远目,误疑天际有来鸿。”而四灵之一的翁卷的《中秋步月》则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幽兴苦相引,水边行复行。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欲归犹未忍,清露滴三更。”中秋佳节游子在外未归有几分伤感,那份苦闷在水边反复徘徊间自然流露。同样中秋旅居他乡,宋朝乐清的赵希䢍的咏诗就很有豪气,“凉分一半秋,此夜客吴州。无侣共明月,唤僧同倚楼。天虚云气尽,风静桂香浮。遥忆前年醉,狂吟沧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