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差累了在医院里坐着,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哭着,闹着,妈妈上去就在屁股上打了几巴掌。但是,孩子依然如此,甚至有越哭越大的趋势,然后妈妈一走了之,吓一吓孩子,依然如此,最后只能抱着孩子走了。
看到这里,想着自己的烦心事,其实现在想想有人能够这样“教育”自己的人没有了,父母年龄增大,也不会轻易的揍自己了。当然,不是怀念自己小时候被揍的经历,而是自己遇到的问题、犯的错误无法通过“挨揍”来让自己成长了,因为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成人的世界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逻辑,也有了为自己一切可以找到理由的能力。即使你犯错了,也可以通过别的表现来掩盖它们,来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
不知不觉,我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也有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当我越能深入思考,越看清楚自己的境况时,心里总有那一丝丝不安,我该如此影响别人、教育他人呢?我知道我自己是有过通过挨揍学习经历的。
在我记忆深处,有这样一句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是通过暴揍记住的。小时候的家境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低,但是去别人家里的鸡窝拿个鸡蛋,是有一种冒险、刺激的事情。更何况鸡蛋在我小的时候鸡蛋其实也是一种“货币”,可以用鸡蛋去“小卖部”去换零食吃也是很好的。从这方面来看,那时候大人这也做是不合法、不道德的,但是当时的我是不知道的,也不清楚的。
于是乎,在各个邻居家里养鸡的家庭里,我成了常客,一开始妈妈是不知道的,最好有人告诉她了,妈妈知道了,一顿爆揍,再也不让我和那些小伙伴一起玩了,同时还给我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在揍的时候,我顺便记住了这些经典的对话,想想当时自己的反映还是很快的。
我垫着脚趴在鸡窝上……
老奶奶:你干什么呢?
我:找水喝呢!
老奶奶:鸡窝里有水啊!
我:……
当然,我是不希望通过“打屁股”来教育小孩子的,因为很明显,虽然有效果的(我自己知道),但其实是做父母的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真正关心自己的宝宝(我也没有责备自己的父母,我觉得那时候暴揍恰恰是最好的)。
当然我不可能全部注意力都在宝宝身上,不让他们有一点儿错误,毕竟人生是他们的,但如果真的仔细分析也是可以有所发现的。表面上看,我的问题是“偷鸡蛋”,其实是我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想要“吃零食”和“热爱去冒险”才是那个阶段最大的“需求”。
如果你细心的观察,你可以发现每个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在哪儿?性格是什么?有哪些毛病?该怎样应对?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我家小宝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对比较明亮、移动的东西比较敏感,并且是目不转睛的盯着看;现在一个多月了,对近距离的东西比较专注,常常没事的时候,伸出自己的左手盯着看,我有时候疑问?这是不是在思考这是什么呢?这是谁的呢?为什么会动呢?
长辈们说这是小孩子开始认人的标志,不让别人抱的节凑。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是保持好奇心、保持成长的时期,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把这个重要能力遗忘了呢?
从小孩子就可以看出来,想要快速的成长,就是保持好奇心,要有“抬起来自己的左手就可以看半天的耐心”,可能对于宝宝来说,只是好奇,不是“所谓的耐心”。
“打屁股”在我看来只是父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体现,其实你打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所以才会有越打越有劲,越打越生气,而孩子只是你的“替罪羊”。
也让我想起一句话:“打在你身,痛在我心”,看似调侃,其实真的是一种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