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华与华品牌三观起源
我们经常听到“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这样的说法,但华与华方法认为,只有知名度是存在的,所谓的美誉度其实就是公关,忠诚度只不过是自恋的幻想。
这也算是,华与华不同于xxx的观点。我们仔细来看。
华与华认为,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要学习应用学科,而要学习其基础学科。例如,我们学习品牌理论,就不能在品牌学、广告学、营销学上学习品牌,因为这些都是应用学科,而要在品牌的基础学科——经济学领域去看清品牌本质,这就从应用学科深入到了基础学科。
经济学理论认为,品牌是一种博弈机制,是企业为了赢得顾客的选择,给顾客惩罚自己的机会,而创造的一种重复博弈的机制。结合经济学的博弈论、成本观、投资观,华与华提出了自己的品牌三观——品牌失灵论、品牌成本论、品牌资产观。
二、品牌失灵论
品牌失灵论,是根据经济学上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这两方面延伸出来的。所谓失灵,自然就是不起作用的意思,而品牌失灵,就是品牌无法发挥本身的作用。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品牌,品牌的存在就是为了给顾客惩罚自己的机会,而创造了一种多次博弈的机会。
多次博弈,对应的是单次博弈。什么是单次博弈呢,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在旅游景区、高速路服务区遇到被宰的情况,因为人家知道你以后不会来了,不会有再次选择他的机会,不会有惩罚他的机会,所以能捞一票是一票,这就是单次博弈。这种单次博弈的商家就不太需要品牌,他们也有一种普遍的心理:“你最好不要再回来,回来也不要找到我。”
但是,一个真正想赢得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就必须树立品牌,也就是要给予消费者惩罚你的权力。例如上海有一个叫“和府捞面”的品牌,做得也比较大了,上海很多商圈都有他的店。这个品牌,在虹桥机场的店,就树了一个招牌——坚持不涨价。因为对和府捞面来说,他在上海任何地方的店,都是多次博弈,必须慎重对待任何一家店的任何决策。
所以华与华认为,当品牌出现问题的时候,谁敢站出来承担责任,做出赔偿,这个时候品牌就有效。当品牌出事的时候,躲起来或推卸责任,这时候品牌就失灵了。
三、品牌成本论
华与华认为,做企业无外乎两件事:一是成本,二是投资。所以看待品牌,也可以从成本和投资两个角度去看待。
从成本来说,我们做品牌要降低三个成本:
第一是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
第二是降低顾客的选择成本;
第三是降低社会的监督成本。
而且这三个成本是需要同时降低的。
当你成为大品牌时,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监督你品牌的时候,社会对你的监督成本就会非常低,但这样恰恰反映大家都非常信任你。很多人都担心品牌出事,但恰如《论语》所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即华与华认为,只要你肯认错,肯买单,你品牌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被完全击垮的。
而我们的命名、设计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选择成本。
例如我们对晓秧锅合川店门头广告位选择时的规划,晓秧锅最开始只拿了1块广告位,我们强烈要求拿3块,樊总还是有眼光,马上派人拿下。我们在数量保证后,再考虑设计的字体大小、印刷材质、画面内容.......这些所有动作都是为了降低顾客发现他的成本。而最终我们达到的效果就是,当顾客经过晓秧锅合川店时,一眼就能看见我们晓秧锅,甚至把整个墙面都认为是晓秧锅的门头。这时候,顾客的选择成本就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就降低了。
四、品牌资产观
经典教材《战略品牌管理》书中,将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ustomer Based Brand Equity,CBBE)定义为:针对品牌所举行的营销活动,顾客因为所拥有的品牌知识而产生的差异化反应。
而华与华,将品牌资产定义为: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消费者品牌认知。因为某个事件/活动顾客会知道我的品牌,并留下独特的印象,最后还会购买我的产品,这个链条下来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这就是品牌资产。
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做任何一个设计、一个创意、一个活动之前,都要问自己,他能不能形成品牌资产。如果能形成,咱就做,不能形成,咱就不做。
华与华这个观点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这个观不仅仅是品牌资产观,更是人生观和学习观,曾国藩告诫曾国荃时,就希望他回家以后少做点事,“凡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意即不要盲目地干事,一定要做减法,少做事,做每一件事都要问自己内心,真的非做不可吗,真的值得去做吗。
自己大学阶段,参加过学生会、各种会,参加过这个比赛、哪个比赛,其实大学四年后看,90%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这就是没想清楚就去做事的典型。但这也恰恰是最难的点,即如何判断这些事值不值得做/这个活动能不能利于品牌资产,这就需要知识积累和经验实践,以及带有目的的尝试。
以及,少做事背后还蕴含着把一件事坚持做、重复做,做深做透的思想。品牌资产也是如此,各个方面,都要坚持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