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页: “不要用单变量模式思考问题”
生活是个复杂系统,复杂之处在于很多变量相互交织,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但是我们身处其中可能无法看到清晰的全貌。于是在思考的时候,习惯只关注单一变量的变化,却忽略了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在工科实验中,要验证某个变量的影响,可以通过对照实验。一次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他的变量不变,观察情况,得出结论,以此类推,可以分析不同变量产生的影响。但在生活中,对照实验不好执行,因为有时间因素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选择很难重现,实验对比困难。高考结束,报北大好还是清华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次只能上一个,如果说要复读再考,从一所学校换到隔壁的学校报到,即使做到了,自己也会发生变化,当你再次进入大学时,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生活不是静态的,生活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改变。
如果我们在思考自身问题的时候,还是用最机械原始的视角,只靠改变一个变量来看问题,那会有很大的偏差,这叫“刻舟求剑”。
就个人成长而言,你能看到的变量都是相互关联的,当意识到了这种关联性,对我们的思考行动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扭转结局。
比如持续行动,有人认为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所以一直不做;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好、不能坚持才不做;有人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才不开始做……这些借口都忽略了一个情况:一旦开始持续做一件事情,你对这些困难的看法往往也会发生改变。当你开始持续行动后,原来认为根本不可能起早,但是进入早起循环后,很多人会重新认识自己,开始重构作息时间,开始筛选工作事项,舍弃价值不大的事情,开始早睡……许多社群成员的实践经验表明,让自己备感欣慰的进步,不是来自提前看到并行动的远见卓识,而是开始行动后意想不到的切身体会。
假使我们最终排除一切困难做出了一些事情,回望起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通往结果的道路上的诸多风景,是在开始行动之前看不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感知也随着行动发生了改变,这些变量的改变是由第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连锁反应。所以,如果你用单一变量的模式去思考问题,你得出的结论可能就完全不同:
(1)你觉得学英语没用,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语的地方。其实更真实的版本是,只有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地出现在你的周围,因为机会之前就在你周围,是“英语没有用”的这个想法遮挡了你的视线。
(2)你觉得学历没什么用,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为自己没学历找心理平衡。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学历对你的生活轨迹能带来多少改变,你只是基于当时的场景,假使自己手里额外多了一张纸……
(3)你觉得锻炼身体没有时间,因为你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也正因为你不去运动,所以也感受不到它的价值。当你开始去做这件事情,主动地做,从生活中安排资源去做,你就会发现,又认识了新的朋友,于是有新的启发,进入了新的世界……
(4)你觉得开始写作后会没有东西可写,所以你不去写。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天天都写作的?为了让你感到舒服一点,我只好说,其实我也担心明天写什么。但是你想多了,我现在还有好多题目放在待办事项里面没来得及写呢。不信你自己试试看啊……
I重述原文
What: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多维度的因素交织决定,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因素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当你不采取行动而仅仅是思考,你能做到的只是在脑内构建出你认知内的发展因素和计算模式,然而现实和世事往往是多于你的认知,如果你用此类单一模式去评判,最后结果多数会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结果。
Why: 人的成长生活经历影响了自我认知的水平和范围。生活永远比戏剧更戏剧。
How:
*用中立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不要先主观带入自我想法。
在行动前多维度思考:需求调查,用户访谈,经验分享,备选方案。在行动后不断迭代优化:改进计划
*一切基于你的一开始的行动和回顾反思
When:在面临新的事物时
A转化应用
A1
在过去数次项目方案上,无论我在前期构想的多完善,在执行后多数情况下都会有变化。
例如之前设计过一人才发展项目,其中在一个简单的项目人才选拔环节上,因为认知的局限导致时间分配不均,最终自己分身乏术,无法立即响应和支持。
A2:
但凡做一件没有经历过的事,先不要评判这件事情的流程和环节会怎么样,而是了解这个事件的多方面因素,做好需求调查和备选方案。
如果重要环节可以做预演环节以应对多重因素的风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