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自公元1853年。
这一年是咸丰三年,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已经是如火如荼,欧洲列强则再次染指中国,谋求更大利益。
有破就有立。
东方土地烽烟起,西方则拉开了一场城市大改造的序幕。
这个城市就是巴黎。
当时的城市面貌,还是以中世纪的风貌为主,又叠加了战争的创伤和工业化的生长,狭窄、残破、错乱。
立志改变这一局面的,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唯一皇帝,拿破仑三世。
之所以称为第二帝国,是因为还有个鼎鼎大名的拿破仑一世,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毫无疑问是法兰西的伟人,拿破仑三世则是他的侄子,其从政条件得天独厚,但是从政道路充满坎坷,不过最终还是民选当上了总统,又发动军事政变称了帝。
拿破仑三世曾长期流亡国外,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及伦敦的建设印象深刻,执政期间关注经济发展,推动自由主义改革,这也是改造巴黎的重要背景。
助力发展,利好人民,重建秩序,打造中心。
巴黎要成为欧洲的巴黎。
据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为了更好地维稳,因为大革命时期巴黎武装起义不断,狭窄的街道很容易被封堵,阻碍政府军队进行镇压。
总之,改造工程启动,拿破仑三世选中的执行人,是时任塞纳省行政长官的奥斯曼。
奥斯曼原来是个律师,后来从政,当过巴黎的警察局长。
听上去都跟艺术不沾边。
但是他主导的改造工程,体现了巨大的艺术生命力。
改造思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把巴黎城市空间看作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是布局还是审美。
就是大局观。
奥斯曼提出了“笔直、布局、美观”三原则。
“笔直”主要体现在道路网络的先行设计和按图建设上,奥斯曼以古典式对称中轴线道路和广场为中心,动用了无情的拆迁手段,强力塑造了放射状叠加棋盘格的现代路网,保障了城市基本交通单元的统一和通畅。
“布局”则是让城市各个分区规整有序,不同功能互相支持,紧凑密集的多边形街坊构建基础,绿地公园、纪念建筑、街心喷泉等合理点缀,重要公共建筑都位于城市广场周边或主要街道交汇位置,便利出行及流通。
“美观”体现在整体风格的打造上,奥斯曼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打造了连续且高度基本一致的街道界面,但同时也体现了去中心化的多元细节,比如屋顶、栏杆、纹饰等。另外还督建了巴黎歌剧院、火车站等美轮美奂的地标建筑。
与此同时,奥斯曼将系统性的建设还延伸到地下,扩展了下水道系统,增大了管道直径尺寸,通道内可以通船甚至轨道车,解决了废水污水的处理难题,也为维护和清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洁净巴黎”的构建。这套系统甚至成为了一个博物馆。
实用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改造工程进行了十七年。
无数的争议、反对、壁垒、困难……
拿破仑三世一直坚定支持,而奥斯曼则以坚强的意志、非常的铁腕、高超的手段,综合运用行政、法律、资金、技术等资源,完成了这一宏大的计划,塑造了这个城市的美丽和魅力。
巴黎就此脱胎换骨,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巴黎,所有美丽首都的完美典型。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会对它心驰神往,它是一座理想的世界大都会。”——雨果
浪漫之都。
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号,或者是一种浅白的形容。
是为了一个目标、一种理念的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持之以恒。
一百五十余年逝去,巴黎城让每一个触碰到它的人,仍能自觉地读了出来。
刻到了骨子里,须非常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