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2)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贯、依次衔接,因而脉中气血的运行也是循经脉依次传注的。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特点
竒经八脉,又称“奇经”,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而言,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督,有总管、统率的含义。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考点):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与六条阳经在大椎穴相交会(考点)。
②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关: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及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考点)。
(2)任脉:任,有担任、妊养之意。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②主持妊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功能有关(考点)。
(3)冲脉:冲,有要冲、要道的含义。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故有“十二经脉之海”(考点)、“五脏六腑之海”之称。
②冲脉又称“血海”(考点),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带,有束带之意,指带脉循行绕身一周,“束带而前垂”的特点。主要生理功能: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带下。
(5)跷脉:跷有轻健敏捷的意思,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司眼睑开合(考点)。
②主司下肢运动(考点)。
(6)维脉:维有维系连接之意。主要生理功能:
①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
②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作用。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别 概念 是十二经脉最重要的支脉。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别络 概念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15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经筋 概念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故称十二经筋。
4.皮部的概念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络作用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2)运输气血作用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4)调节功能活动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经络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及感应传导等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于外,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官窍,所以可用经络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2)指导临床诊断
①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变。又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颠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②依据经络循行部位,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有局部皮肤的某些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①指导针灸和按摩: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是“循经取穴”。
②指导用药:
“药物归经”:某种药对某脏、某经有特殊治疗作用,即将该药引入该经。如治疗头痛,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
“引经报使”——某种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的治疗某脏、某经的病变。如羌活、白芷、柴胡,能引导其他药物归入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
【A1型题】
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 )
A.大肠经
B.小肠经
C.膀胱经
D.心包经
E.肝经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B型题】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太阴脾经
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
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 )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