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本章出自:雍也篇
【注释】
①闵子骞 qiān :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姓闵,名损,字子骞。 费 mì :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②汶 wèn :汶水,即今山东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
【翻译】
季氏派人通知闵子骞让他当季氏采邑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告诉来人说:“好好地为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有人为这事来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边去了。”
【感悟】
闵子骞并不是拒绝做官,而是拒绝做季氏的家宰。宋代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深表赞赏,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所以闵子骞因不满季氏的专权僭越行不义之事,因此辞官不受,他淡泊名利又能明哲保身,实在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在孔子门下,能不仕大夫之家者,只有闵子、曾子等数人而已。这不是说不做官就是清白洁净,而是说在当时的乱世想要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太难了。在乱世为官要么违背初心,要么忍辱负重,要么同流合污,要么不得善终。
闵子骞虽然当时拒绝了季氏,但后来经过孔子的劝说,他还是出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后村名改为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终因看不惯季氏的不义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见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子骞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他崇尚节俭,曾批评为政者劳民伤财的行为。他寡言稳重,一旦开口便语出中肯得到孔子的赞同。他十分孝道,继母厚待亲儿却用芦花给他絮衣,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阻止父亲休妻。他的孝道故事《鞭打芦花》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