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娱乐至死》作者:尼尔 波滋蔓
《娱乐至死》与《一九八四》同时拿到的,按推荐顺序应该是先读《一九八四》的,但离枕边的远近,让我先翻开了《娱乐至死》。阅读时不禁冷冷的冒起一阵虚汗,尼尔 波滋蔓说的难道不是当下的环境吗?好像差一点,我们都完全深陷了浑然不知的娱乐至死时代,嘴里却还在咒骂着万恶的僵化思想。古语云:“大盗不盗”,的确,真正高明的技巧和手段都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运用的。这种技巧是聪明的,这种被迷惑是很难抵抗的,不知不觉的被剥夺更是可怕的。“通过产生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集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书中很多言论都很深刻、有洞见,值得花时间好好读。
2、《一九八四》 作者:乔治 奥威尔
肤浅的自己对老大哥的形象并没有很深刻,或是说没有经历过一些年代的自己对老大哥的概念还停留在一些书本和音像资料上,切身的体会比较少。但是对于主人公的印象却很记忆犹新,那种惶恐、恐惧、寻求突破的濒临死亡让人有种压抑窒息的感觉。特别是如果自己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接触到一些较为所谓“左派”的激进分子,你会怀疑,是否真的有一天会有一个类似老大哥的角色出现?但是很快你会发现,乔治奥威尔的假说不会成立,因为老大哥已经赶不上娱乐至死的年代。
3、《丑陋的中国人》 作者:柏杨
这风靡于80年代大学的精神读物再次从图书馆借出已是封面残损,看来一、当初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二、古董级的文物仍久经不衰。作者犀利的言辞至今都觉得“大胆”、“厉害”,更不要说在当时那个年代了。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话虽粗理不粗,在阅读的时候想起去年阅读的一本叫做《中国人的气质》(明恩溥)的书,其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外国友人友好、含蓄的指出问题的所在,柏杨采用自己孩子不怕骂怕夸的方式指出。但同时,个人认为柏杨在写文章的时候过分强调中美的对比,一直采用了一种较为不客观的方式进行了对比。但在之后的《我们要有尊严的活着》中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更为客观。
4、《我们要有尊严的活着》 作者:柏杨
看完上世纪的文章当然也需要看看这个时代的作品,《我们要有尊严的活着》便是。但如果要就当下所谓的火热程度来看,那么,好像柏杨的市场还是在现已腰围扩大化的那一代人当中。看这本书是在《丑陋的中国人》之后,也不知是熟悉习惯了柏杨的文风还是本身这本的文风就发生了一点的变化,感觉柏杨的激进主义好像不是那么强烈了,打个很不恰当的比方,就犹如一个混混青年在很多场斗殴事件后,忽然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孩子,性格脾性好像都开始慢慢的起了变化。影响比较深刻的是对中美进行对比的部分。
5、《拖延心理学》 作者:简 博克、莱诺拉 袁
“当你以拖延来应对冒险的时候,你实际上增加了自己的危险系数。”,书中系统的分析了拖延的心理情况,甚至让你不得不对号入座。其中多次提出一个观点“重复是非常重要的,在改变你的大脑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很重要。”,“不需要去批判,只需要去清点,好让自己更为清楚地察觉到自己的拖延心理和言行。”。个人认为当时很认真的一行行看完的书,为什么写东西的时候很难回忆出什么了呢?不过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有意思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