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一位跨越了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
▊本书被喻为作者作品中的“天鹅之歌”,罕见的奇作。
▊拒绝被同化的独特性使这部“小众”作品爆发出了“大众”的力量。
今天推荐的书是《悲伤与理智》。这本书的作者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是少数几个横跨了英语、俄语两个世界的文豪之一。《悲伤与理智》共收入他的散文二十一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诗文赏析、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在作者看来,作家的存在意义并不是做“历史必然性”的传声筒,而是追寻艺术缪斯那表情独特的脸庞,因为“获得这种独特的表情,这或许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他说,“一个人的任务首先就在于,他要过完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外力强加或指定的、看上去甚至最高尚不过的一生”,拒绝被同化、拒绝成为千人一面的牺牲品,这正是布罗茨基作为一名作家、一个自由人的创作与人生宣言。也正是他的这种独特性,让他看起来“小众派”的作品爆发了巨大的“大众化”力量。请读这本悲伤与理智,在粗陋的世界中拯救优雅。
1.
精编书摘
1.如果艺术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那便是人之存在的孤独性。
2.艺术,其中包括文学,并非人类发展的副产品,而恰恰相反,人类才是艺术的副产品。
3.由于任何事情只能在时间之中发生一次,我们为了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站在牺牲者的一边,而不是幸存者或旁观者的一边。然而,历史就是一种旁观者的艺术,因为牺牲者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的沉默,凶杀剥夺了他们的言说能力。
4.无论潜意识如今多么流行,我们还是更多地依赖意识。倘若真如德尔莫尔•施瓦茨所言,责任就开始于梦境,那么诗歌就是责任最终表达和实现自我的场所。
5.阅读就像爱情,也是一条单行道,我所做的一切他们几个全都一无所知。因此当我在那个夏天来到西方时,我的确依然是个陌生人。
6.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记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某些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死亡到来,这织锦便散开了,人们面对的便仅为一些偶然松散的片断。
7.勿让未来惊扰你,你终归抵达未来,若你必将抵达,请保持你现今拥有的理智。永远去走捷径,自然之路即捷径。
8.想象不止,你便思想不止,因为心灵是由想象上色的。
9.人们为了彼此来到此世,要么理解他人,要么忍受他人。
2.
内容简介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一部罕见的奇作。
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3.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一位跨越了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生于1940年的列宁格勒,布罗茨基的前半生在母国苏联度过,他的大部分诗歌成就也是用俄语完成的;1972年,永别故土、定居美国的布罗茨基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进而一举成为英语世界最为卓越的散文大师之一。诚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给出的自我认知:“我是一名犹太人;一名俄语诗人;一名英语散文家。”1986年,布罗茨基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品有诗集《诗选》、《词类》、《致乌拉尼亚》,散文集《小于一》、《悲伤与理智》等。
让天下没有被埋没的好书,欢迎关注微信号ID:dushenme_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