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在座谈交流的时候,谈到了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应用。他说,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思维导图,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学科思维导图”
他说思维导图的特点在于联想,在于想象。比如说有一个苹果,我们可以想象到圣诞节、平安夜、平安果,由圣诞果。我们又想到圣诞节。由圣诞节我们又想象到蛋糕、想象到蜡烛。那么苹果与蜡烛之间的联系不能进行分类,只是在思维导图中通过想象,得到的两个物品,这样的想象,对于严谨的教学帮助不大。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用这种想象可能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我认为这样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很多老师往往使用知识树来代替思维导图。或者是把知识树等同与于思维导图。很明显,思维导图和知识树尽管都有知识梳理的特征。但是知识树重在梳理,重在分类。思维导图重在想象,重在联想。在课堂上使用维导图,很明显与博赞提倡的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区别。
这位老师介绍了“学科思维导图”。
学科思维导图就是以思维导图技术为表现形式,融入逻辑思维理念的内涵,结合中小学各学科,思维规律、学科规律、考试规律,以实现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高效学习工具。这样的思维导图,在注重联想的同时,注重分类,注重梳理。类似于“结构化思维数学”的理念。
在思维方式上,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考。放射性思维重视自由联想,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严格要求,想到即合理;而结构化思考非常重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键词的生成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主要依靠绘图者的自由联想或从材料中直接提取,难度不大;而学科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则要绘图者依据学科特性来进行提炼、概括、添加标注,这对绘图者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是一种挑战。另外,在功用上,思维导图侧重“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难度更高,但其教学应用效果也更明显。
为什么要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呢?刘濯源主任说:“因为博赞思维导图并不直接适用于学科教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博赞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很多思维导图爱好者开始在各领域进行应用尝试,其中在企管培训领域传播的最为广泛,后来在教学领域也有不少应用实践及研究,思维导图在中国越来越热。作为中国最早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者,刘濯源主任说自己曾经是博赞思维导图的忠诚拥趸,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展开,他逐渐发现博赞思维导图所倡导的“自由发散式”思考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科教学,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严格的知识结构及规律,不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是行不通的。而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思维导图基本上都是博赞思维导图而非学科思维导图,所以用在教学上效果并不理想!
听了这位老师的介绍,以前的一个疑问豁然开朗。很多理论介绍过,思维导图不同于知识树,而我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却感觉思维导图几乎等同于知识树,问题在哪儿?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有梳理也有想象,这实际上就是在应用“学科思维导图”。
有时教学实践会走在教学理论的前边,而实践又推升了教育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