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区域玩玩具时,孩子们很开心,都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欣欣小朋友跑了过来,“老师!老师!你看,吴吴他弄坏了琳琳的画。我走近一看,怿琳的绘画作品被画的到处是线条,我还没来得及问明原因,就听见围观的小朋友不停抱怨,阳阳说:“他以前还抢我的卡片,到处丢!”美美说:“对呀!他每次都是乱丢玩具,又不收拾好!高高说:“有一次他把我画的画扯坏了,他很坏!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之前的“不好”,这让我有些吃惊,当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遵守规则、打人、没有排好队、不好好吃饭、掉饭粒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
后来在 在看《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中,阅读到宝宝爱告状,“为什么”中才了解到,向老师或家长告状,是孩子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行为。告状其实是他们向成人反应情况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当孩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或者处理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向家长或老师等更有能力的成人寻求帮助。
这些寻求的帮助方式就是孩子告状的行为。那么,除了向成人告状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理由。孩子们之所以会表现出告状的行为,或者说向老师反映情况的行为,与孩子的是非观念,即道德的发展水平有关。孩子有很强的规则意识,认为规则是权威人物,如父母或老师制定的,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幼儿园里,当发现其他小朋友出现了违背老师制定的规则行为时,孩子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向老师报告。那么有些个别的孩子渴望通过告状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即满足被关注的需要,当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时,他需要找到一个关注,譬如,指出别的小朋友的缺点,显示自己很能干,来得老师的赞许或表扬。
那我们遇到爱告状的孩子,我们要认可孩子们告状的行为。告状与幼儿对规则的意识、对规则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有关。要先了解孩子的告状原因,区别对待爱告状的行为。如果有的孩子告状是为了引起老师,那么老师要反思自己和幼儿的交往过程,看看是否寻求成人肯定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认可和关注,那么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与同伴交往方式,及时给予认可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