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泰茶馆里的“明白账”
晨雾还没散透,裕泰茶馆的铜壶已烧得泛亮。王掌柜正用一块旧布擦着壶嘴,布上的茶渍浸得发黑,却把铜器擦得能照见人。小福子攥着账本蹲在柜台后,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手指在龙井,茉莉的数字上划来划去,嘴里念念有词:“昨儿还对得上的,今儿怎么就差了两吊钱呢?”
门帘哗啦啦一声被挑开,带了股街面上的凉风。张先生缩着脖子进来,棉袄领沾了点霜,一屁股坐在靠炉的方桌旁边,嗓门透着急促:“王掌柜,给碗热茶汤,我这脑子都快炸了。”
王掌柜赶紧端了过去,瓷碗碰在桌面轻响:“张先生,您这是怎么了,往常来都是乐呵呵的,今儿跟吞了炮仗似的。”
“唉,还不是公司那点事。”张先生扒拉了一会碗里的茶叶,“他库里堆了半屋子货,老板让我牵头解决,可我一开会总觉得自己东扯一句,西问一言的,老板脸都沉了下来。这事儿跟一团乱麻子似的,我自己连头都摸不着在哪呢。”
小福子抬头插了句嘴:“张先生,我跟您也碰巧了,账本上的数总对不上,我就会光盯着差了几吊钱,越算越乱。”
王掌柜笑了,拿过柜台上的算盘,啪打地拨了一个响:“您们俩哦,都是没找着捋麻的法子,咱开这茶馆,每天要盘货,要待客,要算账,哪一样不是麻烦事,可再乱,也得有一个章法不是?就像咱擦这铜壶,先擦壶嘴,再擦壶身,最后才擦底座,一步一步来,准备错不了。”
张先生直起身子:“您这话在理,可我一到具体的库存的事,该分几步走来着?”
“别急,咱先算,再学说清楚。”王掌柜指着窗外的菜摊子,“您看李大爷卖菜,要是菜剩得多,他先不慌,第一步,得看清萝卜剩得多,还是天冷没有人来买菜,这叫找准备问题的根儿在哪。第三步,拆开来瞧,萝卜是不是太老了?白菜是不是价高了?这叫拆碗了琢磨分析问题。第四步,要么萝卜搭白菜卖,要么便宜两文,算算哪种赚得多(解决);第五步,过两天再看看,剩的菜少没少,钱赚没赚,这叫‘回头看看’(评估)。你那库存的事,不也一样?先把‘哪些货压得多、为啥压、怎么处理、效果咋样’捋清楚,不就有条理了?”
张先生眼睛亮了:“这么一说,我倒有点明白了,可是我开会总是说舌头打结。总怕漏了啥。”
“这就涉及到怎么说了。”王掌柜给小福子使了个眼色,"您跟张先生说说,昨儿我让您跟客人推荐祁门红茶,您是怎么说的。"
小福子脸一红:“我……我说这茶好,味儿浓,还养胃,客人就买了。”
“对喽。”王掌柜拍了桌子,“您先跟客人说这茶好,结论,再讲味儿浓,养胃,哦,还差一点,您该加上今儿刚到的新茶,凑三点,客人记着也清楚,这就是先给准话,再分三点说透,三层表达意思,您开会时,先跟老板说,我建议这么处理库存,一是搭售,二是打折,三是推给老客户,再分别说清楚每一招的理由,不就明明白白了,要是写报告,开头一句,库存问题建议怎么解决,中间三点理由,结尾一句这么做能清库存不亏,这就叫总分总,谁都听得懂。”
晨雾渐渐散了,街上的三轮车呆铃响着结过。张先生喝干了茶汤,起身时腰杆似乎特别直了“王掌柜,您这茶的味道真好,比我在公司听什么课还管用,说到底,不管是清库存,还是盘账本,都得有本明白账呀,先理清楚步骤,再说明白理由,再乱的事也能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