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几乎使得社会中的人人都有机会发声,对于一个社会话题能够快速加入事件群体中讨论,并且在这个社会话题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群体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同时不同观点的碰撞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用《乌合之众》这本书的视角可能更好的解读现在网络上群体言论不好的影响。虽然书中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对于揭秘群体行为的动机和模式和探究人性真相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比如探究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网暴、热点和头条的背后逻辑。
沉下心来读《乌合之众》,我最喜欢书中的一段文字是“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 一旦个体把自己归入这个群体,那么群体的无知疯狂会淹没他们原本独立的理性。”这段话很好的反映出了现在网络上跟风网暴他人的网民心理,当社会上出现一件颇具争议的事件时,人们往往是跟随支持观点人数最多的一方,虽然存在有些个体在面对这件颇具争议的事情时能够保持理性的观念,但是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的群体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当个体被群体的观点轰炸,个体无法保持住自己理性的观点时,就会转变成支持群体的观点,被群体的观点淹没。基于此,在一个群体中,在群体中,个体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倾向,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 这种统一的心理倾向,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重要的后果。按他的话说,群体只知道情感的简单与偏激。当人们身处群体之中,或全盘接受,或坚决拒绝向其提供的各种意见、观念、信念,视之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或莫衷一是的谬论。智商下降后,人们愿意放弃原则,用智商换取一种归属,这种归属带来安全感,以换取获得认可。从人性角度讲,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心态,也就是说身处吃瓜的我们可能是盲目的,而且容易激动,还带有些许的攻击性,我们可能选择不追求真相,只对当时发生的某个事件进行评判,非黑即白。
当然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虽然在很多方面书中的观点能够解释现在社会中的群体问题,并且能够解释人性真相,但是也会存在不少颇具争议的观点。总之,《乌合之众》这本书把群众比作乌合之众,从某种意义上也显示了作者对于群体的消极意识,对于书中颇具争议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