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顾非熊是晚唐诗人,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他爸爸叫顾况,中唐著名诗人。顾况70岁得此子,取名顾非熊。
顾非熊年少聪慧,文章过目不忘。后来工于吟诗,与著名诗人姚合、贾岛、王建、马戴等都有交游唱和,在当时广有诗名,名声甚至传到皇上耳朵里。
能写诗,但不一定会考试。顾非熊参加科考30年不辍,却屡试不中。他生性滑稽,论辩时常杂一些笑话,话锋犀利幽默,屡屡压制那些名宦子弟的气势,结果惹怒他们,受到排挤,这也是他屡试不中的一个原因。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久闻顾非熊诗名的唐武宗好奇他为什么总考不上,便亲自调阅试卷,追令及第。
他的诗存留下来的仅有六七十首,以五言律诗为多,羁旅、酬赠,抒发感慨。
2,
仕途不利,心情郁闷,借诗发感慨,古代文人的惯例,顾非熊亦如此。
《早秋雨夕》是顾非熊写他自己在早秋雨夜里的感受:
贫居常寂寞,
况复是秋天。
黄叶如霜后,
清风似水边。
中宵疑有雁,
当夕暂无蝉。
就枕终难寐,
残灯灭又然。
他的笔下,是早秋雨夜里的难眠图:贫困兼寂寞,秋天又来了,还下着雨。黄叶如霜、清风如水,秋天的萧瑟更让他感到冷清凄凉,寂静的夜晚要是有大雁的声音该多好,可惜连蝉鸣都听不到。辗转反侧睡不着,油灯灭了再点上,时光在这孤寂中流逝。
物是人非,时光易逝,《天津桥晚望》发的就是这种感慨:
晴登洛桥望,
寒色古槐稀。
流水东不息,
翠华西未归。
云收中岳近,
钟出后宫微。
回首禁门路,
群鸦度落晖。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洛水之上。他登上洛桥,放眼望去,古槐、流水、云雾、群鸦与落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有些萧瑟。而华美的车驾、宫里传出的钟声,两相映衬,历史感陡升,诗人内心更显凄凉。
顾非熊的科考之路极不顺畅,感慨自然少不了,抒发落榜后郁闷心情的诗也值得一读。如《落第后赠同居友人》:
有情天地内,
多感是诗人。
见月长怜夜,
看花又惜春。
愁为终日客,
闲过少年身。
寂寞正相对,
笙歌满四邻。
科举落第,心情复杂。这首诗里,他感叹时光流逝、抒发失意感慨,也有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希望。
《会中赋得新年》,写尽了新年的孤独与哀愁:
万古如昨日,
一年加一晨。
暗生无限事,
潜老几多人。
归路旧侣尽,
故乡回雁新。
那堪独惆怅,
犹是白衣身。
新年本该是欢乐的,家人团聚,畅想未来,但顾非熊却高兴不起来。但这首诗表达的东西却复杂很多,远远超越了悲哀:时光无情流逝,人会经历很多未知的事情,也会老去和死亡。归途上,曾经的伙伴已经散去,家乡变化,沧海桑田,只有季节带回新的候鸟。结尾处表露心情之绝望,流逝时光,一事无成,只有无奈。
《下第后寄高山人》也是落榜后的诗,还是落寞与不平,诗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不甘尽显。但与其他落榜诗不同的是,顾非熊把自己的心境和大自然融在了一起,并有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我家堂屋前,
仰视大茅巅。
潭静鸟声异,
地寒松色鲜。
人眠瓮牖月,
鹿饮竹门泉。
多愧邻高隐,
无成又一年。
果不其然。顾非熊半辈子奔波在科考路上,按理,及第后应该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才是,可他仅当过几年幕僚和县主簿,觉得没意思,就学父亲顾况,弃官归隐,最后也不知所终。
3,
别看顾非熊在科考路上奔波了30年,但其诗,有沧桑感的并不多,倒是有不少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颇似王维。
比如《桃岩怀贾岛》:
路向姚岩寺,
多行洞壑间。
鹤声连坞静,
溪色带村闲。
疏叶秋前渚,
斜阳雨外山。
怜君不得见,
诗思最相关。
顾非熊往姚岩寺走,见一路风光,不禁想起好友贾岛,于是就把这山水风景都融进了思念之情中,其中也包含着他内心的孤寂。
在这首诗里,山水、鸟鸣、斜阳、溪流都变成他怀念贾岛的媒介,情真意切。
再如《题马儒乂石门山居》:
寻君石门隐,
山近渐无青。
鹿迹入柴户,
树身穿草亭。
云低收药径,
苔惹取泉瓶。
此地客难到,
夜琴谁共听。
有一次,顾非熊到山上寻找隐居的友人马儒乂,其山居的地方清幽甚至荒芜。如此幽居常人难以到达,他于是写下这首诗。
全诗流畅自然,意境深邃悠远,不输王维。
与《题马儒乂石门山居》意境相近的还有《送马戴入山》:
古木乱重重,
何人识去踪。
斜阳收万壑,
圆月上三峰。
云里泉萦石,
窗间鸟下松。
唯应采药客,
时与此相逢。
《送友人归汉阳》,意象丰富、比喻生动,离愁别绪中的超然物外,都在文字间:
樽前别楚客,
云水思萦回。
秦野春将尽,
商山花不开。
鸥惊帆乍起,
虹见雨初来。
自有归期在,
蝉声处处催。
4,
顾非熊不仅擅长五律,其他体裁的诗也有特色。看看他的《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
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
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
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
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节时帝都,黄莺鸣啭、万家车马,展现了长安的热闹景象。但屡屡落第的诗人却失落和忧郁,甚至厌倦生活,对未来也迷茫和无望。诗里,明媚的春光与他愁苦情绪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痛苦和无奈。
《秋夜长安病后作》更是佳作:
秋中帝里经旬雨,
晴后蝉声更不闻。
牢落闲庭新病起,
故乡南去雁成群。
一场秋雨后,蝉声也消失了,在如此萧瑟、冷清的氛围中,病后的诗人更加感觉到孤寂,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几笔就把秋夜、长安、病后串起来,几个画面,风格疏淡,但情感深沉,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朝人喜欢写边塞诗,顾非熊的两首《出塞即事》,写边塞美丽风光,写如此美好的地方已经丧失,不胜悲哀。第一首壮美,第二首悲凉:
其一
塞山行尽到乌延,
万顷沙堆见极边。
河上月沉鸿雁起,
碛中风度犬羊膻。
席箕草断城池外,
护柳花开帐幕前。
此处游人堪下泪,
更闻终日望狼烟。
其二
贺兰山便是戎疆,
此去萧关路几荒。
无限城池非汉界,
几多人物在胡乡。
诸侯持节望吾土,
男子生身负我唐。
回望风光成异域,
谁能献计复河湟?
第一首写行至乌延山,沿路景象美不胜收:月落河上、鸿雁飞天,牛羊遍野、鲜花盛开。边塞的景象虽然壮阔,但已狼烟四起。
第二首写大唐国土沦丧,诗人无计可施的悲哀。安史之乱后,唐朝西北边地逐渐被吐蕃蚕食,众多城池丢失,就连贺兰山屏障都沦陷了,诗人无奈地发出“谁能献计复河湟”呼唤。
顾非熊的诗,往往语言简洁,但极为凝炼。
暮春的清晨什么样?他的《暮春早起》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清晨的宁静和春天的变化,透出淡淡的忧伤:
柳梢暗露滴清晨,
帘下偏惊独起人。
鶗鴂数声花渐落,
园林是处总残春。
柳树梢头的露珠欲滴未滴,这是春天早晨的湿润;在鶗鴂的几声鸣叫中,花瓣飘落,这是晚春的景象。再看,原来整个园林都已是残春了。诗里鶗鴂鸟的鸣叫与花朵的凋零,也暗含着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顾非熊的几首五言绝句备受时人好评,像这首《秋月夜》,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秋天月夜的景色,委婉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旅雁迎风度,
阶翻月露华。
砧声鸣夜永,
江上几多家。
广为流传的《春怨》,是唐朝诗人金昌绪唯一传世之作,它构思新巧、意蕴深刻: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顾非熊的《关山月》,异曲同工:
海上清光发,
边营照转凄。
深闺此宵梦,
带月过辽西。
这首诗写了“边塞”和“闺中”两个场景。先写边营冷寂、戍边战士的艰辛,再写深闺中女子的梦境,通过梦境与月光的联结,把对身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委婉地表现出来。语言简洁凝练,意境凄凉清冷。
5,
顾非熊的出生,被编排出一个故事,记录在顾非熊同时代人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里:
顾况年70丧一子,当时才17岁,顾况悲伤不已,于是作诗:“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之魂魄听后深为感动,暗自发誓:“若我下辈子还能投生做人,一定再做顾家的儿子!”
没过多久,其子魂魄不见了,原来是被善解人意的幽冥人士带走,被判来生依旧托生在顾家。
某日,顾况死去的儿子只觉得自己心境通明,睁开眼睛,看到熟悉的屋舍,兄弟姐妹站于床前。而这天,顾况又新得了一个儿子,这新生儿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
孩子自生下来一直不会说话,急坏了顾况一家。直到7岁那年,哥哥带着他玩耍,哥哥捉弄他,结果把他惹急了,忽然开口说话:“我本是你的兄长,你怎么老捉弄我呢?”顾况一家惊异。于是孩子叙述自己的前生,事事无误,弟弟、妹妹的小名呼之准确。
这个孩子就是顾非熊。
段成式听说这件事情,亲自去采访了顾非熊,后者哭泣着向段诉说了这件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