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由陈鹤琴编写的《家庭教育》(此书由陶行知作序推荐,是一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家教经典),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原则05——做父母的应当利用儿童的好问心,以作教育儿童的一种良好动机。
有一个5岁的小孩子一看见素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总要去问问他母亲,他的母亲因为没有什么学问,所以常常不能回答他。有一天,这个小孩子看见一个乌龟就会问他母亲说:“那个会爬的是什么东西?”他母亲回答说:“乌龟。”他又问她说:“那个东西有几只脚?”答说:“4只。”又问说:“那个东西为什么有这样硬的壳呢?”他母亲厉声回答说:“尽管会呆问的,乌龟自然有硬壳的,走开去!我没有工夫!”
这个母亲自己既然不能回答他小孩子的问句,理应很谦虚地回答说:“我不晓得。”或者回答说:“等我去问人再来告诉你。”反而骂他“呆问”,叫他“走开去”。她的小孩子这样一来,以后就不大敢问她了。
又有一个母亲,她在学校里曾受过了几年教育,对于教养子女方法也稍知一二。她的小孩子问她,她没有不尽量回答的;若她不能回答,她就去问了别人再来回答她的小孩子。有时她小孩子的问句不应在人面前回答的,她就以婉言告诉她小孩子说:“等一下我告诉你。”歇了一歇,她就详尽地对她小孩子说个明白。她的小孩子因此得了许多知识。
这种有问必答的教育方法固然比谢绝问难的来得好,然也有很大的危险在其中。若小孩子一问我,我就直接答他,使他不必再去探讨再去思索。到了后来,反使他事事要来问了。就是他应当自己先去探索的,不去探索而反即来问人,这样反使他养成了一种依赖人的坏习惯。
有一日,有一个5岁的儿童同他父亲到郊外去散步,远远地看见一个儿童正在那里放风筝,就问他父亲说:“那个小孩子在那边做什么?”他父亲回答说:“你要去看看吗?”就一同与他过去看。到了那里,他父亲对他说:“嗄!那个在空中的多么好看。你看那个小孩子手里捻了什么东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吗?”他就离开他的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的旁边,看见那个小孩子捻了一根粗的线,就回来告诉他父亲说:“线。”他父亲又问他说:“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他说:“要的。”他父亲就领他到街上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到家中做了一个风筝给他,第二天还同他到郊外去放风筝。
你看这种利用儿童的好问心的方法比前一种“有问必答”的教法来得好。这个父亲不直接回答他小孩子而反引他到那放风筝的地方去看放风筝,并慢慢地激起他小孩子的兴趣去买纸竹做风筝等事,使他得到了许多快乐和许多有用的经验。这种利用问难的方法虽费时耗神,但于小孩子确有莫大的益处。
总起来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难,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难来施行我们的理想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每一个父母都应多加用功。
培养孩子的兴趣有技巧的,苏轼、苏辙兄弟两被激发的过程就很是高明。
有趣的人生,自有它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