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末看了电影《解密》后,本周花几天时间看完了原著同名小说,我发现电影和小说区别其实还是有不少的。
熟悉麦家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本人有17年的军旅生涯,大学是被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录取,这是一所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秘密院校,毕业后麦家被分到某情报机构工作。
这为他之后创作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便是《解密》,过程相当曲折,写了11年,被17次退稿,2002年出版后使他一战成名,那时他已经38岁。
之后不到10年间,他接连写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都是谍战情报相关的题材。《刀尖》之后他似乎暂停了谍战情报相关题材的写作,直到2019年出版的《人生海海》开启新的一种风格。这部小说脱离了此前素有的“谍战”题材,将背景设置在自己的故乡,据说是他故乡三部曲之一。今年出版的《人生信》是三部曲之二。
在本周之前我只看过他写的《人生海海》,我现在已经不大记得里面的情节,只记得里面的主人公上校,那是一个身上背负着秘密,却又很让人唏嘘的角色。
这部小说也是目前他未被改编成影视的唯二的小说之一,另一部是今年新作《人间信》。之前的《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都被改编过影视作品,其中的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是评分最高的两部。
我原本以为《解密》有非常多情报相关的细节描写,类似于推理小说中提供的细节和场景展示。尤其我看了电影后,金珍通过梦境破解密码的场景应该在小说中刻画的更为详细,引人入胜。
不过我看完小说后发现完全没有,金珍通过梦境解密的场景几乎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用形容词和比喻来完成描写,不知道是不是机密,所以作者没法写出来。这也就意味着喜欢看推理小说的人会觉得写来写去都是在外围晃悠,没有案例展示。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金珍是天才,那证明他天才的案例就得非常详细,比如说他如何解密,通过什么方式解密就得刻画出来,但是小说中并没有,小说中更多用另一种方式把他的天才形容了出来。
这样是不是不好呢?我觉得正是这样才把麦家从类型小说上拉到了文学上,他拓宽了纯文学的边界,在这之前,类似的小说主要还是在类型小说范畴,难以进入主流文学的殿堂。要知道他《解密》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提名,《暗算》拿到了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当下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能获得此奖,证明了麦家的文学能力。要知道,如果我们有像阿加莎、东野圭吾等这样的作家,作品再畅销,也很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
《解密》全书五章,以“起承转合”作为章节,第四章是“再转”,颇有创意,把行文的四要素用在小说章节上。
小说很引人入胜,但我觉得并不在于情节和故事上,而是麦家独特的叙述风格。全书基本上是叙述加另一人回忆的方式,改编成电影其实难度挺高的,因为小说很多时候可以用描写来带过,但具体到电影上就得有场景来体现。比如:他看起来邋里邋遢,这四个字我们一看便在脑海里有个形象,但在影视中便要有服化道来体现出来。
梦境的场景在小说中几乎没有详细的描写,在电影中就得具体到场景,否则没法看出他做的梦给他带来了什么启示。
以下简单说下小说和电影的一些区别,有剧透,介意者看完电影再往下看。
1、小说中的小黎黎按辈分是金珍的爷爷辈,他有3个孩子,1个儿子2个女儿。
电影中小黎黎的年纪相当于他父辈,并且只有一个女儿还喜欢上了金珍。小说中并没有,容必瑜是电影中虚构的人物。
2、金珍和希伊斯的争斗基本上一致,区别是电影中金珍丢了笔记本是希伊斯安排,小说中是不小心被小偷偷走,虽说后来找回。笔记本丢失导致了金珍的崩溃和发疯。
电影中金珍是为了希伊斯的安全把破解黑密的荣耀给了严实,小说中严实确实是通过金珍解了黑密,但和希伊斯无关,用严实的话:比方说黑密是一幢隐蔽在遥远的、无垠的天空中的房子,这房子有无数又无数道的门,所有的门都一模一样,都是锁着的,而真正能开启的只有一扇门,它混乱在无数又无数的永远无法启开又跟它一模一样的假门中。现在你想进入这屋,首先当然是要在无垠的宇宙中找到这幢隐匿的房子,然后则要在无数又无数道一模一样的假门中,找到那扇唯一能启开的真门。找到这扇真门之后,你才可以去寻找那把能打开门锁的钥匙。当时容金珍就是这把开锁的钥匙还没有找到,而其他一切早在一年前他就全解决掉了,房子找到了,真门也找到了,就没找到那把开门的钥匙。
实际上这门不需要钥匙,金珍陷入寻找钥匙的困境,笔记本丢失是压垮他精神上的最后一棵稻草,所以他疯了。
3、金珍的爱情在电影中还是属于跌宕起伏的,小说中他是天才,也结了婚,但似乎和任何事情都有关,唯独没有爱情。
小说中他的妻子翟莉也一样,谈不上爱,用她的话说的是:我像爱我的祖国一样爱他。小说的结尾,叙述者和采访者的“我”问她:“那么你后悔吗?”这时我注意到,小翟像被突然惊醒似的,睁大眼,瞪着我,激动地说:“后悔?我爱的是我的祖国,你能说后悔吗?不!永远不——!”我看着她顿时涌现的泪花,一下子觉得鼻子发酸,想哭。
看到这样的场景,实在难以令人联想到爱情。
4、电影中的解密和蒋介石相关的情节小说中一点都没。电影我们感受更多是金珍的伟大,感受到金珍身上的家国情怀;小说中我们更多是对金珍的痛惜,也会因他产生更多的思考。
当然,区别不止以上。但是电影和小说展示形式完全不同,做适当的改编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用余华的话就是,改编作品时只有笨蛋才会忠于原著,笨蛋自己没想法。
小说中最后的外一篇,容金珍笔记本中记录的是容金珍记录梦的语言,他熟读《圣经》,常引用其中的故事。
我看的过程首先觉得这些话很多看起来毫无逻辑,真像梦的絮语,让人想到了作家博尔赫斯,这些是金珍的思考,也是作者麦家的思考。
麦家儿时家庭政治地位比较低下,爷爷是基督徒,外公是地主,父亲是“右派”和反革命分子。家里的几顶黑帽子使麦家从小就被别人歧视,没人愿意跟他交朋友,甚至连为人师表的老师也污辱他。在缺乏有效交流又备受欺辱的童年,麦家将内心的恐惧都写成了日记。这些记录可能就来源于麦家自己的日记吧?
在麦家22岁时,他以多年写的日记为素材写成第一篇小说《私人笔记本》,他有段时间特别迷恋博尔赫斯,甚至可以通篇背出某些小说,这也是《解密》中能找到一些博尔赫斯影子的关系吧。
小说看完后,再在大脑里回顾电影,我发现电影内容取材于小说,把金珍的独特天才用梦境来展示无疑是非常精彩的。但有些地方多少和当下有关,电影文化也是一种价值观输出,反映历史的是故事,传递的价值观却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