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二):第二章 孔子与早期儒学

对殷商制度的扬弃

西周政权建立之初,对殷商制度采取扬弃与变革,形成了表面化、形式化和条理化的体系。

最大的变革是三点:

一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之制。

周以此纲纪天下,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下。周的制度典礼皆为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等,是为更具体的表现形式。

殷商儒者除却个别坚持气节、不食周粟外,大部分人基本认同了周朝统治者,将殷亡的教训与现实进行理论的加工与提升,并在参与制定新制度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规范与调整。

这些殷商儒者西周初始多数不同程度介入建国事业,周人在新政权的权力模式中也尽可能安排适当的角色或位置。《礼记•王制》与《周礼》的《大宰》文中都有记载。

《诗》、《书》、《礼》、《乐》四术,六礼、七教、八政,这些人伦规范,制度安排,目的是规范约束人们的日常生活,养成不逾矩的习惯,营造自觉遵守践行的社会伦理认同。

周朝以道德为本位的政治设计,其核心是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等级秩序,虽然有助于初始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但忽略了诸侯国与国人利益,后加上康王之后诸天子素质不高,矛盾增剧。

随着周天子势弱,政治上出现分裂,一统天下转向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文化同时也相伴而行,“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统一的官学演变成为诸侯国服务的“私学” 至此诸子百家开始竞起。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求诸野”,官学的没落导致私学的兴起,各儒者聚徒讲学。

诸子起源于官,同源而殊流。

孔子出生于此政治文化背景,尤其孔子居鲁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也是殷商遗民的主要聚居地。

伯禽将大批典章文物带到鲁国,后加上鉴于周公的勋劳,去世之后,王室允许鲁国破格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所以鲁国有较好的文化范围,因特例又保有完备礼乐典章制度,对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产生巨大的影响。

孔子有政治抱负,推崇周制,游历数十载无果,返鲁之后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弟子,以及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等事业上。

他“不知老之将至”孜孜不倦,从儒家学术理论上总结过去,开辟未来,为中国社会的将来提供一种理论范式和结构模型,一套完整的智慧资源。

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可以立即找到新的人生支撑点,其实是孔子从政的目的并不在于从政,而在于体现儒者具备的社会良心和文化批判意识。

“学而优则仕”,孔子发明了借学术谈政治, 作《春秋》,“让历史展现力量”。

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史记记载,当时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治书的思想让典籍保存并尽可能与史实相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