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多元化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文化是塑造和指导特定人群的信念和行为的知识、技能、规则、规范、惯例、传统、自我概念、制度(教育、法律、公共、宗教以及政治等)、语言和价值观,以及创作并流行于后世的艺术、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和手工艺品。群体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规则----并把这种文化传达给群体成员。
我们可以将文化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上部的三分之一是可见的,而其余部分则是看不见的、未知的。文化中可见的部分只反映出文化差异中很小的部分,绝大多数的文化差异是“隐于水面之下”的,他们是内隐的、无法用语言表述,甚至是无意识的偏见和观念。
民族间、地域间、种族间文化的表现不同,差异很大,当细微而不明显的文化差异碰撞时,就很容易产生误会和冲突。美国是移民国家,种族间文化差异大;中国则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也容易产生文化差异。需要教师了解文化的不同,减少冲突,促进融合。同时避免刻板印象。
经济和社会阶层的差异不仅在美国,在中国也是差异明显。收入低的家庭和收入高的家庭孩子比较,可能在健康、环境和压力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时间之外,比如暑假或学前阶段,家庭和社区资源对儿童成就的影响似乎是最大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孩子在暑假可能会接触更多的书籍,读更多的书,见识更多的东西,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差一些。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关怀生活在贫困中的学生,要了解贫困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影响,要多与学生交流,让他们了解“成功源于努力而非家境”的道理,要提供建设性的批评,因为你坚信你的学生能够提高自己,要与学生形成一种关怀的关系。多与他们聊天,发现他们的兴趣与能力,参与他们喜欢的运动。要关注那些经常迟到的学生,注意他们的学业情况,并关注他们的健康问题。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学校改革并为所有学生提供基础教育的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反对与拒绝学校和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其他形式的歧视,接纳和支持学生、学生所在的群体以及他们的教师所反映的民族、种族、语言、宗教、经济、性别等多元文化。
James 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存在五个维度:内容的整合、知识的建构过程、偏见的减少、包容的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公平的教学。
Ladson-Billings提出了一个优质教学的概念,她将这种优质教学称为“文化关联教学”,并指出文化关联教学必须符合下列三个原则:学生体验到学业上的成功,学生必须有发展或维持自身的文化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形成挑战现状的批判意识。这在美国是有效地对有色人种的学生进行教学,但对于中国教师同样具有启示:学生体验到学业上的成功,学习劲头才会越来越大,质疑精神恰是中国学生所缺乏的品质之一。
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被我们忽略,有的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日益消沉,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学业失败的危机中站了起来,并茁壮成长,是因为这些学生富有心理弹性。他们具有一种能够有效应对困难情境或有碍自身发展的威胁的良好的适应能力。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课堂,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心理弹性的课堂。这需要两个因素: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因素。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即设定和追求目标的能力,包括学业自我效能感,行为的自我调控,学业自我决定。人际关系因素包括温暖的师生关系,有效的同伴关系,有效的家--校关系。教师的关怀使学生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同伴互助,友情的力量;家—校合作,团结的力量。我们没有这样的概念与名词,但我们也可以做的很好。
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教育学生学知识、懂规则、会合作,创建文化融合的课堂。
201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