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总爱诉说自己的贫困,但是往往过分夸大,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悬隔。
例如他在乾元二年(759)初冬寓同谷时做的有名的《同谷七歌》中有不少极其夸大的成分,第一歌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其实那一年初冬他只在同谷住了个把月光景便去了成都,怎么好说“岁拾橡栗”呢,初冬由秦州往同谷,仲冬由同谷往成都,他何尝一年四季都在“山谷里”挨饿受冻?把自己的贫困夸大的太过分了。
乾元二年十二月到达成都后,靠着朋友帮助便着手经营浣花溪畔的草堂,起初面积并不大只有一亩地光景,他在《寄题江外草堂》一诗中说的明白:“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宝应元年(762)秋天去梓州,广德二年回成都。他去梓州时成都草堂已经经营了三年,规模大有可观看诗《萧实处觅桃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桃树发育快,布局宽,栽种一百颗,估计要五亩地,而且还是“未满”。
除去桃园外,又有竹林,桤木林,《杜娟》一诗说“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这里“一倾余”是一百亩,而且是实数,并非夸大,因为他有一次除去一千根。《营屋》一诗中“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能够一次去掉一千的竹林,占地一倾,是一点不夸大的。
《怀锦水居止二首》之二“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把这些诗读起来,要说杜甫过得不是地主生活,很难令人相信的。
感觉我们都被杜甫骗了,他其实很有钱,课本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最穷诗人的形象一下崩塌了,这描写的是同一个杜甫草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