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则,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个熟悉的事物。他们从小生活的空间有限,接触的大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无产J级,因为没有较大的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单纯,自然也用不上什么人际交往的技巧。当他们突破原有的阶层,通过读大学来到城市生活,由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要经过漫长的甚至是头破X流的过程才知道其中的生存规则是什么,接受还是敬而远之更是一件“TO BE OR NOT TO BE”式的哲学命题。
《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致远出生农村家庭,靠着自己的勤奋苦读考上首都的博士,最后来到家乡省会的重点大学教书。父母亲没有给他和弟弟什么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兄弟俩全靠自己去领悟。聂致远学历高,敬佩曹雪芹那样精神发光的学者,也把做学问当成一件神圣无比的事。他是典型的老实靠谱男,认认真真写论文,从来不使花招,把书中的美好品德完全践行在生活中。弟弟致高是普通的乡镇小学老师,为了娶妻生子所需的房子车子,自行摸索出一条靠阿谀奉承往上攀爬的道路。大好人聂致远在单位屡屡不得志,而善于搞人际关系的致高不出几年就当上了镇Z府的办公室主任,顺利建房,如愿抱得美人归。
一直到三十多接近四十岁,聂致远都在为种种社会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他诧异于大学时考试照抄自己的蒙天舒把学历当做敲门砖,一路平步青云,竟然比自己这个优等生混得还好。相比之下,不到二十岁就开始算计和钻营的蒙天舒深谙往上走的各种规则,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各种好处,把读书人信奉的清高扔在一边。他就是要现实的利益,一切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没有一点书生气,社会得很。书里没有明确提及蒙天舒的出生,但家庭情况应该优于聂致远,不然他不会那么早就知道那么多社会规则,而且操作得心安理得。
和聂致远一样,我注意到社会规则也是在读大学之后,真正有感觉是在进入职场之后,直到如今还是有些畏手畏脚的学生气。我学不会,是因为我没有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过。而一个公务员家庭长大的女同学,她的礼数和心机确实要远远优于同龄人。世故并非完全是一个贬义词,它也是一个巨大而普遍的真实,忽视它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结果必然是到处碰壁。还记得大学时几个出生相似的好朋友聚在一起,像谈奇闻轶事一样用不可思议又有点发现新大陆的语气谈着某同学的“现实”,果然工作后都吃了不少亏。
我依然喜欢和不世故的人交往,但是我会逼迫自己去适应,不要因无知而犯傻。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也会在适当的时机教他社会的真相,与人相处的规则,不至于要在摸索出走尽弯路。当然,我也会告诉他,灵魂的干净是不可亵渎的,在活着之上是应该有追求意义感的。
2022年10月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