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选自《逻辑与知识》,摘录自220~221页
世界包括事实,而事实是不论我们对之持有什么样的看法而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东西;而且还有信念,信念指涉事实,通过对事实的指涉,信念不是真就是假。
注意到事实属于客观的世界这一点很重要,除去一些特殊的情形,事实不是由我们的思想或者信念创造出来的。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最近有一部电影特别火,《中国合伙人》,大家都在谈论。我犹豫要不要去看,就问了三位看过的朋友。
一位对我说:“就是新东方的广告大片,没什么好看的。”
另一位说:“和大部分港片一样:结构散乱、重心游离、主题薄弱、滥用音乐。”
第三位说:“片尾放CAST时候,我激动地鼓了掌,影院里好多人响应。有的台词我现在还能背出来,‘如果皱纹终将刻上额头,你能做到的,就是不让皱纹刻进心里’。”
结果是二比一,反方数量占优,但我还是去看了。因为那两个说不好的表达加起来也没有第三个表达更影响我。
与此同时,电影界还发生了一个奇葩事件:一部叫做《富春山居图》的电影,口碑奇烂,豆瓣上73.1%的人打出了一星差评,但票房奇高,上映十天票房突破2.5亿。
观察者都目瞪口呆:口碑不好但票房不错的电影并非没有先例,但一部零好评电影能票房过亿,这样大的反差绝对是前无古人。
于是就有各种解释蹦出来,试图理解这种认知失调,有审丑说、狂欢说、时机说、猎奇说……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认为评论专家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实绝大部分电影观众的评论都没能影响其他人。因为大部分人在表达中给出的信息都是主观的。
“不好看”是主观的,“剧情混乱”是主观的,“烂得没有底线”还是主观的。无论你用多狠的词句,仍然属于片段1.1中罗素所说的“看法”或“信念”,不属于“客观的世界”。所以,当其他条件都合适的时候(比如电影高价雇佣的宣传家们用了大量的技巧去推广),普通观众的评论和表达都不足以拦阻买票的人们。这些人可能看到一半就忍不住离场,再悔之晚矣地加上自己主观的评论:“千万别去看啊”。然后悲催地发现自己也是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独差评如此,反过来也是:真正口碑好的电影也不见得票房好,因为人们的好评也是主观多而客观少。
除非,很多人都学会像喜欢《中国合伙人》的那位朋友一样表达:“我鼓掌了”,这是事实;“影院里好多人响应”,这是事实;“台词我都能背出来”,这还是事实。
一句事实,顶得上一万句看法。我们所谈论的所有内容,总可以分为两类:客观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称之为事实;主观的,无论是看法或信念,称之为观点。能够随时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说是事实还是观点,是提升表达能力的第一步。这一点知易行难,因为人们习惯说观点,到了习焉不察的程度:刚刚看到的事情、参加的会议、看过的文件,他可以概括、总结、评价,但若有人问“你是从刚才的哪些事实得到这个观点的?”超过一半的人会愣住。
【A1联系过往经验】
上周六晚上,我和女儿6点30才到家,一到家就开始吃晚饭,由于晚上7点要上舞蹈课,我一直在催促女儿吃饭的速度快一点,结果她一边吃一边说话,看着时间一点点接近7点,我对她说:“你怎么吃饭像蜗牛一样慢啊!” 可她依旧说个不停。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仅仅是在主观地抱怨女儿吃饭慢,却忽视了说明时间不够这个事实。
于是,我转换了一种说话方式,对女儿说:“你的故事待会吃完饭再跟我讲吧。现在只有20分钟就到7点了,你有10分钟时间吃饭,5分钟时间换舞蹈服,5分钟时间下楼走到舞蹈教室。你跳舞跳得特别好,老师希望第一个看到你,我们比赛吃饭吧,看谁能够10分钟吃完。” 说完,女儿立即停止了说话,开启了吃饭模式。
之前评价女儿吃饭慢就属于我的看法,之后跟女儿说时间分配就属于事实,结果表明说事实比纯粹表达自己的观点效果要好很多。
【A2规划今后应用】
以后女儿一边玩一边吃饭,或者吃饭的时候不停地说话时,我都要鼓励她专心吃饭,和我们一起享受美食,并且同时吃完。若今天晚上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不再强调“她吃饭很慢”这个看法,而是更加关注于事实本身,跟女儿说类似下面的话:
001 我们快点吃饭,不然一会饭菜都凉了
002 热的菜会更好吃哦
003 吃凉的饭菜可能会肚子疼,然后就要去医院了
004 早点吃完饭,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玩乐高
相信这样的话,女儿会更容易接受,与女儿相处也会更加融洽。
无论是平时的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注意述说事实,不要随意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事实本身就带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