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上的一个学生成绩很优秀,每次成绩都在90分以上,学习特别自觉,基本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即便如此,她的妈妈仍然焦虑:总担心孩子跟不上学校的进度,担心现有的知识点无法满足孩子的成长要求。这位学生的两个朋友也在我的班上学习英语,她们的状态分别是这样的:一个上课状态一般,特别喜欢走神。走神状态从英语课一直延续到数学课、语文课。另一个平时的表现介于这两位学生之间,她的学习都是爸爸负责,可是孩子的成绩总是达不到他的期望。这三位学生家长的共同特点是只要孩子的成绩出现偶尔波动,他们就特别担心,总是追问孩子哪方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
这三位学生同读一所学校,同住一个小区,平时也是很好的朋友。她们再来我们机构之前,已经在其他机构学习了一年多,但是家长觉得孩子没学到知识,于是果断地换了机构。在换机构之前,三个家长千挑万选,最终才来到我们机构。但是来我们机构才学了半年,又因为各种原因换了机构。
其中一个家长给出的原因是,她在来我们机构之前就特别钟意另一家机构,但是因为当时这家机构没有开设新班,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来了我们机构。但是一听说这家机构要开设新班,家长就开始蠢蠢欲动。这家机构的负责人承诺,在他们机构学习一年,学到的知识比在其他机构两年学到的知识都多,一个星期只要上一次课。负责人的承诺最终打动了这三位家长,每周只要上一次课就能取得这么好的结果,完全有种被“馅饼”击中的感觉,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目标。他们在说了无数好话之后还是果断抛弃我,奔向了另一家机构。
为何现在的家长无法长期钟意一家机构呢?
首先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了,从而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多了。
现在高端公司的招聘信息学历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人才的技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金融专业的要求英语要好,学营销的最好懂得商务谈判。如果你能在这些必需技能之外有一些高大上的兴趣爱好,那绝对会成为简历上的吸睛之笔。“技不压身”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应了社会的要求,孩子的课外时间才会被排的满满当当,有的孩子从周一到周日,没有一天空闲时间。这些课程不局限于语数外,还要抽时间学钢琴、古筝、架子鼓、跆拳道、篮球等特长班。我的一个学生课外生活就是如此,尤其是到了周末,她不是在培训机构就是在去培训机构的路上。幸运的是,一切努力没有白费,她不但成绩优异,在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综合素质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的孩子。
其次,孩子的时间有限,家长也想追求效益最大化
现在的家长都疲于在机构之间来回奔波,各种课外兴趣班和文化辅导班安排得满满当当。大部分的课程安排都是一周两次课,一周只有七天,算来算去,顶多可以安排三种课外兴趣班。一听说一周只要上一次课,并且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我是家长,我也会特别心动。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从过去延续到了现在,现在社会一般都是妈妈承担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读幼儿园后,妈妈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培训机构哪家强,她们都有血的教训和亲身经历。家长最大的焦虑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听说哪家机构教学各方面还不错,家长会特别乐意去尝试,他们会想办法挤时间,挪时间甚至换机构。能在一家机构从一而终的家长特别少,我班上的一个家长直截了当地说,在来佳音之前,他们去过某方,某雷,到最后孩子学得都不满意,所以他们才来到了我们机构。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换老师。
我班上类似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其中不乏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当然也有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家长之所以不辞辛苦带着孩子在各机构之间来回奔波,换了一家又一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理由都似乎合情合理,但后面隐藏着父母的焦虑。
第三,父母的焦虑是最根本原因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从来没有停止过。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能出人头地。
当然也有“不作为”的家长,家长只要孩子快乐。我接触过一个家长,她不想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她只希望孩子简单快乐。她的大儿子在一家培训机构学习了三年,这三年来学校从来没有任何作业,孩子没有任何学业上的压力。孩子学得很快乐,家乡看到孩子很快乐,所以她也很高兴。但是这样的家长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家长本身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所以才让她有这样的资本不对孩子有任何过分的要求。
别人家的孩子从来都生在别人人家,为何自家的孩子不能成为别人家的榜样呢?这也是很多父母纠结郁闷的点。如果孩子天资平平,是否可以借助外力进行改变呢?环境的确可以影响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孩子本身才是赢取最后关键的砝码。
家长该如何避免频繁换机构呢?第一家长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孩子去培训机构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扩大社交圈,那么任何一家机构基本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第二家长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不要随大流,也不要人云亦云。太见异思迁的结果就是孩子最终学得不伦不类。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换一家机构意味着孩子要换一套课程体系。孩子从适应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类似的过程太多是在挑战孩子的心理极限。第三,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呈现出来的学习结果自然会有差距。比起期望孩子能力的提升,家长更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凡。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