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第一站,团聚
2023年8月10日,无锡到镇江,距离150公里,行程2小时
8月10日下午,与徐州赵同学告别后,4点离开无锡,6点到镇江,入住表妹家附近酒店。
镇江,我的故乡,从记事起到现在,来过无数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每次驻留时间短暂,都是匆匆而过。
在80年代中,17岁那年,我因高考补习待了一年外,其他时间都是休假或出差过来,停留两天,看望亲戚。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了,镇江在我小时候的印象,已渐渐模糊,城市建设更显人文特色,历史文化底蕴被充分挖掘,已是旅游打卡胜地。原有的著名景区范围越搞越大,从不收费到高收费,每次回来,都没兴致花钱去看熟悉的景致。
如金山寺,70年代末,我与外婆住在大舅家时,从大市口到金山寺走路只要半个小时,外婆常带我过去玩。当时金山寺就是一个有传说的寺庙,去的人很少。外婆认识寺庙的尼姑,每次去都与她们聊天。看她们扫地、念经、做法事,一呆就是半天,回家的路上外婆都很开心。
我父母都是镇江丹徒人,家乡同在高桥镇,两家是隔壁村,走路不用10分钟。
1964年,父亲在无锡部队退伍,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复员到贵阳。从贵阳坐绿皮火车到镇江,要三天三夜,火车还不定期开。父亲又是独子,家里就剩奶奶一人,且年事已高,难以照顾到她。
1966年,为了解决后顾之忧,经媒人介绍,母亲就嫁到父亲家,照顾奶奶。
1967年,我出生后,母亲一个人既要到生产队挣工分,又要照顾家里。奶奶不会带孩子,母亲忙不过来,就把我放在外婆家。在5岁前,我基本上都住在外婆家,所以与外婆、外公、小舅很有感情。
1972年,母亲带着我到贵阳,投奔父亲。后面我弟弟出生,就很少回老家。
1976年,父亲在贵阳的老乡回家乡,父母让他带着回去,一呆呆了半年,直到打到“四人帮”之后才回来。那时上课不正规,回来补了课,也没留级。
1984年,因户口在江苏,我提前半年回去参加高考,高考落榜。在家乡找了一间学校补习,待了一年左右。
后面我读大学,大学毕业来到广东工作。父母在贵阳退休之后,来广东帮我带女儿。这样,父母隔一两年带外孙女和孙女回来家住个把月。我工作较忙,回去的时间很少,多数是出差到周边城市,顺道回去待两天。
自奶奶过世之后,父亲家只有几位表亲,多年不联系,也没什么来往。母亲家人丁较旺,母亲排老四,上有大哥、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所以每次回老家,都是在母亲的亲戚家住和玩。我也是与表哥、表姐、表妹们经常见,他们有时间到广东,我也陪同,关系不错。
这次回来,与以往有些不同,除母亲家的亲戚外,父亲还找到失联多年的表弟表妹们,已经约好时间回乡下一见。
表妹(大舅家的)帮我们订的酒店就靠在她家和她的餐馆旁,她与酒店老板熟悉,给了很优惠的价格。我们走进一看,确实不错,房间够大,还有大冰箱和晒衣服的地方。这样的价格,我们待个十多天,一点也不心疼。
今晚,表妹已约上大舅、大舅母、小舅、二姨及大姨家的表哥,在她的农家菜馆聚会。我们将行李放好,就直接过到餐馆。在餐馆门口,就看到他们在聊天,等着我们。一见面,大家都很兴奋,相互问好,夸我带父母过来。大舅已87岁,大舅母85岁,身体还好。二姨80岁,比母亲大一岁,比较瘦弱。小舅65岁,肚子明显小了,比前两年看的瘦了一圈。代表大姨家的表哥,比我大一岁,肚子还是那么大,头发卷着,显得年轻。
表妹和表妹夫显得老一些,其他没大变化。他俩忙里外忙外,上菜,倒酒,招呼我们。
这餐饭吃着,聊了家里很多人和事,让我们对未来几天的拜访安排有了心里准备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