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都被解释错了。道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尽其本性而已。其实,“人不为己”里的“人”,并非指哪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所有的人。这里的“己”,不是自己,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也叫做自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是说,如果人类不能够坚守老天,也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那人就不存在了。
人究竟应该如何为人?《道德经》第七章有一句话: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就是圣人懂得甘居人后。那么,既然是甘居人后,怎么又会“身先”呢?就是说你退到众人的后面,众人反而更加敬仰你,认为你了不起。虽然你位居其后,虽然你功成不居,但是大家更敬仰你的大肚量。
“后其身而身先”,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外其身而身存。“外其身”,就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不要用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衡量事情,只要大家合道地去做就可以了,不计较自己的荣辱得失。结果呢?就能“身存”,就是此生的精神生命得以长存。
此章接下来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非以其无私邪”,不正是由于他处处没有私心,处处为别人着想,才能“成其私”吗?这个“私”,便是指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和愿望。其实,所谓理想、抱负和愿望,也是一种“私”。理想的实现,抱负的施展,个人的愿望得到大家的帮忙得以顺利完成,这也是“私”。可见,老子意在告诉我们,不要总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在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上斤斤计较,反而忽略了那部分看不见的、更加重要的精神层面。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亏是福。我们在自己的身边就可以看到,有的人很精明,处处为自己打算,一点亏不吃,但是这种人很难有大成就。而那些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人,则会有一个充实的人生。
一个人最高的价值,就是能够把自己要对人类社会做贡献的良好愿望一步一步的实现。
能达到这种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