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北方农村的人,劳动最多的可能就是收麦子,尽管多年已经不在关心收麦这项农活儿了,当每每想起收麦子的情景,总会有一丝丝的怀念与感慨,在脑海里闪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象一脉清澈的小溪,在思想的田野里悠悠地流淌。
孩童时期,能够常吃上白面馍是件令人想往的事件,哪个时候只知道馍比玉米窝头好吃,很难想象馍的来之不易,以致天天在麦秸堆里玩,在麦田里割草等等,甚至上学后抬水浇麦苗,拾麦穗儿劳动,好象也没有与吃的馍联系起来,好的是比那时的一些知青知道的多一点,完全可以将麦苗与韭菜区分开来。
上小学时,常常参加一些生产队里的劳动,那时好象十年九旱还风多,春天里的麦苗会蔫干而死,队长一声令下,学生就会在老师的组织下,在自家拿上担子、水桶丶水瓢之类,在村里的水池塘抬上水去地里浇麦苗,十来岁的孩子两人抬半桶水,走二丶三里路程,到麦田水洒的几乎到桶底了,再在麦苗旁挖个窝窝儿倒进水掩埋好,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弄一天也浇不了二分地。现在想一想真是杯水车薪,但那时村里,学校,老师都乐此不疲,十分荒唐。
麦子成熟收割时期的十多天,我们最快乐,完全放弃了学习,校长会动员全体师生参加麦收,讲一些龙口夺食,放假不放人之类,按照年级分配不同的劳动,具体有拾麦穗儿、搂麦垛、看麦场、站岗放哨、防火防偷等等。五黄六月,天气炎热,走在麦田里会真切地体会汗流浃背的词意,最危险的是拾麦与搂麦铺儿了,常常会被麦芒扎的手膊血红,有时不小心还会与藏在麦拮中的蛇亲密接触,让你几天里心惊胆颤。这些劳动都是义务的,只有拾麦穗是有偿的,记得二年级我共拾到二百多斤,分得五元钱,买了一个小皮球,真正体会到劳有所获的味道,有一种自食其力的感觉。
上中学后农村实行了包干,各家都有了自家的责任田,每当收麦时节,每家都会男女老少齐出动,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制度变了,人们的心态也变了,家里的大人几乎舍不得让学生劳动,但男生常常被老师拉去帮他们收自己的责任田,就是上了县城的高中,我也多次为老师当义工,宿舍旁的李老师江苏人,夫人是当地农村的,四个孩子幼小,靠夫人是收不回麦子的,汾河边的滩地很肥沃,道路很泞泥,全靠人工割,用肩挑,用车拉,弄回来还得求人打碾,找地方摊哂,实在不易。也给班主任张老师也割过几天,吃住在他家,感受是老师的艰苦,他们有着一分二亩地,怎么会安心教学呀,也许自此中国教育就走向一个错的方向。
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早已变成家里的劳动力,不仅收麦,许多农活都可以做了,庄稼行的活儿都好学,关键是吃得起苦,舍得使力气,无论在上学,还是工作期间,每年收麦都得回家帮父母收麦子,好在当地机关学校都会放十天的麦假,每当返回单位,每个人都会皮肤黝黑,精神疲惫,这个时候坐在办公室,来一杯茶,有一种尽力尽责的快意,会体会到农民的艰辛,粮食的珍贵,唤起你珍惜劳动,节约粮食的责任感。
在这个劳动节写下这段文字,除了一些美好回忆,主要是在劳动中懂得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比如你没收割过麦子,永远不会知道旱地的麦面比水滩地麦面又白又劲又香又好吃;懂得了劳动不仅改变自身,也改变着社会。今天随着生产力大大发展,很多地方收麦不用人割肩扛了,收麦时间从个把月减少到一周时间,再没有放麦假这一说了,农民早已解决温饱问题,走向城市,过上小康生活,但还是需要我们的后人去体险农村的生活,去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去懂得劳动,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怎么发展我们自己的国家。
最后,用高尔基的一句话,总结我的收麦情结与感悟。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