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
我们学过很多思乡的诗,故乡好像总在远处,永远也回不去。但是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其一》写的却是一首回到故乡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37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在这之前他就已经离开家乡了,他86岁的时候回乡,这个时候距离他离开家乡超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曾经的亲人朋友肯定都“仿旧半为鬼”了。家乡的这些小孩子肯定也没见过他,所以他们见面就会问,客从何处来呀?
我们可以试着来还原一下贺知章写诗的现场。有一群孩子问了他这个问题,他才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可是当他提笔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情绪是复杂的,他在这些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少小离家、乡音无改的自己,但同时他也看到了现在的自己,老大回、鬓毛衰。我们把这首诗的前两句从中间切开,前一句半部分,“少小离家”写的是他小时候离家,第二句前半部分“乡音无改”,故乡的语音语调落在他的身上,没有被时间改变。而每一句的中间好像是有一个时间的棱镜,折射出半生的变化。两相对照,中间是长达半世纪的时间跨度,岁月的沧桑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其实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恐怕也认不出来了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在儿童身上看到了自己,可悲哀的是,他成了一个不被故乡接纳的人,他成了这个故乡不认识的人,他成了一个故乡的异乡人。其实这个问题最后他也是在问自己,客从何处来?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故乡在哪里?是京城吗?还是这里?其实可能两边都不会接纳他,他成了一个无所依凭,没有着落的异乡人。
我们可以听见这些小孩子欢快的笑声,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孤独的眼泪。如果我们抛开这首诗的具体语境。其实,最后一句话,属于我们人类的共同话题:客从何处来?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故乡在哪里?而有一天,你又会回到哪里去呢?这个故乡可能不是指一个有形的故乡,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图上的坐标,这个故乡更多的是指你的精神故乡。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我们精神的原乡,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