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本周我们要聊的书是《唐诗的真相》,作者是黄理兵。
之所以要聊这本书,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其实背过不少唐诗,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理解,甚至还曾经受过一些误导,导致我们对原诗的理解与真相渐行渐远,今天我们要聊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是典型代表。
其实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但是我们更熟悉的是第一首,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这么简单的一首诗,我们怎么会理解错了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大多数人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
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是贺知章年纪比较大了,从朝廷退休,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后,在村口遇到了几个小孩,这个时候他因为年纪大了鬓角的毛发已经很稀少了,可是他却还能用地道的家乡话向这些小孩问路。由于贺知章这几十年一直在外做官,所以家乡的这些孩子们自然是不认识他的,于是他们笑嘻嘻地问贺知章:“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呀?”贺知章一听到孩子们把自己当成客人,心里竟有些悲凉。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对这首诗的理解,现在我告诉你,这首诗如果这么理解就完全错了。要想理解这首诗,我们首先得去了解贺知章这个人。
贺知章在36岁的时候相继考上了进士、状元,也就是说他最晚是在这一年来到首都长安的,但是《回乡偶书》的第一句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就说明贺知章实际离开故乡的时间比这个还要早,但由于没有相关史料的记载,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知道,从贺知章36岁这一年开始,他就一直在长安做官,这一年是公元695年。后来到了公元744年,贺知章已经年过八旬,实在是干不动了,就跟唐玄宗说,他要回老家当道士,唐玄宗一直特别喜欢贺知章,他对此也表示理解,毕竟在唐代,能活到80多岁,已经十分难得了,到了这个年纪,想落叶归根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唐玄宗就批准了,而且唐玄宗还特意举办了一个特别盛大的欢送仪式,自己亲率文武百官为贺知章践行,所以说,贺知章这次回到家乡,那是真正的衣锦还乡,后来回到家乡之后,他就住在五云门外道士庄的千秋观,这个地方其实就是他们家的宅子改的,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他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当年就去世了,享年86岁。因此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贺知章的这次回归,家乡父老其实是特别重视的,他回来一定是受到了家乡父老的热烈欢迎,毕竟连道观都给他准备好了啊。
我们再看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离家几十年的人,怎么可能乡音无改?但是大家再想,以贺知章当时的地位,他回到家乡之后,就算他的家乡话已经非常不标准了,他的家乡父老敢去纠正他吗?当然不敢了,非但不会纠正他,反而还会夸他的家乡话说的很标准呢!所以贺知章之所以要写这句诗,当然一方面是他自己觉得自己虽然离家几十年,但是家乡话还是一直没忘记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再次回到家乡之后,家乡父老给他的恭维,让他觉得自己确实没有忘记家乡话。还有,大家要注意贺知章这个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仅仅只是鬓角的毛发有些稀少吗?当然不是,贺知章之所以要这么写,是因为面对老态龙钟的他,他的家乡父老不能直接说出一些更明显的外貌特征,他们担心那样会影响贺知章的心情,但要说贺知章保养得特别好,看起来不像80多岁又有点太假了,所以只能挑选一个相对来说不会对贺知章心情有太大影响的外貌特征,也就是诗句中的“鬓毛衰”。
说到这儿,再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我们联想到的画面可能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了。以贺知章的地位,还有他回到家乡之后受到的欢迎,怎么可能会独自一人在村口向小孩问路呢?他肯定不管到哪里,都会有一群人跟着,生怕他年纪大了出什么意外。而且大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一个词,那就是“相见”。如果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贺知章应该是独自一人在村口见到了小孩,这只能算见到,不能算相见。“见到”是无计划的事件,是不期而遇。而“相见”是当事双方都主动参与的一种正式的社交活动。
所以这两句诗的真实场景应该是这样的:贺知章荣归故里,他的亲朋故旧纷纷赶来与他见面,有的人是带着自己的小儿孙来的,当他们和贺知章寒暄过后,就会把带来的儿童从身后拽出来向贺知章请安,并给孩子介绍贺知章,里面不免提到贺知章在朝廷当了什么官,有多么厉害,同时又和孩子之间又怎样的亲戚关系等等,孩子一听,既然自己的长辈都如此推崇这个老人,那自然就会按照长辈们教的称呼恭恭敬敬地向贺知章行礼、问安,但显然孩子自由发挥了一下,面带笑容地问了一句:“请问贵客,您老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正因为这个问题,让这个孩子的形象一下鲜活起来了。大家想,有的孩子一遇到陌生人,特别是那种自己的家长都特别尊敬的陌生人,往往会手足无措,只会非常机械地按照家长的吩咐向对方行礼、问安,但是这个孩子显然不是这样,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有点社交牛逼症,他竟然主动地和贺知章拉家常,问他是从哪儿来的。但同时我们又要想一个问题,明明之前大人和贺知章聊天的时候都说了贺知章乡音无改,很明显他就是本地人啊,再加上给孩子介绍贺知章的时候,也已经说得很明白,所以小孩的这个问题就有点明知故问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小孩子的天真浪漫,大人们说贺知章乡音无改,但是在小孩子看来,你说的话跟我们的方言差得也太远了吧,我才不信你是我们这儿的人呢!即便大人们给孩子详细介绍了贺知章,但是孩子也记不住啊,记住了也理解不了,他们仍然对贺知章保持好奇,所以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大家可以想见,当孩子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现场会发生什么,这些大人肯定首先是一阵错愕,毕竟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也正是这个看起来好像不太合适的问题,有效调节了现场的气氛,这些大人和贺知章肯定会忍俊不禁,当他们笑完之后,贺知章肯定会对这个小孩儿大加夸赞,这才是《回乡偶书》这首诗真实的场景。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按照我们以往的理解,好像贺知章回到家乡之后很孤独,以至于一个人在村口向小孩儿问路,小孩儿却在问他从哪儿来,显得很悲凉,可实际上,当我们回到历史现场,还原了这首诗真实的场景之后,这种悲凉的美感也好,那种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微妙情绪也好,其实都不存在。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而且嗜酒如命,他本身就是一个乐观旷达、心里充满阳光的人,当八十多岁的他衣锦还乡之时,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他喜欢看到、喜欢听到的,所以这首《回乡偶书》里面哪有什么悲凉?只有开心和满足。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来聊聊王翰的《凉州词》,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往往会禁酒,就担心喝酒误事,可是在《凉州词》中,将士们却喝起了葡萄酒,这是谁给他们的胆子呢?下期节目我会告诉你。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唐诗的真相》,黄理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