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Q1的投研总结:
相继完成了电子烟和家居行业的“初步”研究。因为仅是掌握住了具备普适性的框架可以去看各家公司,但是各家公司真正的护城河、及其有多么坚固的思考和研究还是不够。
首先是电子烟行业,算是我在找准自己研究框架和与领导想法磨合中的实验失败品。泛泛地谈了下行业各环节的公司,讲完以后听众没懂我的观点、我自己也没有缕清哪个环节更具备投资价值。近期随着国标和管理办法的出台,我的点评大多还没有市场上的专业媒体和分析师深刻和独到,之后还是要落到一家具体的公司上,从企业微观的角度去看政策面的影响。领导最近写了篇关于长期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文章,我的理解是长期主义在市场经历大幅调整的时候会很痛苦、投资业绩也不允许我们不开展止损,而机会主义的理想结果是完美的波段交易,显然我们也不具备该能力。那么在两种极端的中间,我应该把自己的研究体系定位在哪里呢?以电子烟为例,因为其减害的特征,感觉一个长期主义者会觉得雾化&HNB替代传统卷烟是必然趋势,这从某烟草巨头决定逐步退出传统卷烟业务中看也可以看出,但是短期内有一系列的政策扰动、以及政策与市场预期的博弈(比如管理办法的严格性是超市场预期的)导致股价大幅波动,我觉得机会主义则是在政策出台后立即判断是利好还是利空并相应的做出交易决策,做短线投资。处于中间体的我就需要关注短期政策扰动导致板块出现短期调整后是否会有恢复的趋势、当初的研究逻辑(包括多元业务的优势、市占率提升的故事等)是否需要修正,结合对出口订单等各方面因素的跟踪,以客观数据支撑我的新观点。
家居方面,我只是了解了一家公司的表面(看到了这家公司想让市场关注的部分),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比如龙头的经销商管理能力到底有多强,激励机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些核心的东西我认为比较难以定量分析,即使可以,也难以获取数据。这可能是调研的价值和目的所在,投资公司有时也是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团队,通过交流了解公司的价值观是否跑偏、公司的管理能力的高低(否则市场也不会关注xx总跳槽去了哪家友商那里blablabla)
回头看自己开始行研也有1年了,从感到新鲜&振奋、到位自己在工作上的无能而焦虑抑郁再到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对PUA保持坦然),对熬夜完成实习工作从抗拒到学会接受,从因为前领导的大饼而激动到看清金融名利圈的各种套路和世事炎凉……即使这样,我还是想保持初心、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因为撇去为晨会不知道该汇报什么的焦虑和中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来看,我对研究工作还是存有热爱(何况还没实现财富自由的我还是打工人),尤其是对自己养成系的快乐和汇报完成后受到的中性偏正向的反馈,都是对我莫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