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是推之团队小伙伴写的一本书,与其说其是一本介绍“法律知识工程师”这一法律人的新职业的书,不如说其是一本叙述一批“吃不饱的不安分子”冒险尝试法律职业新可能的心路历程的书。15年我写了一篇《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的书评,标题引用了书中引用的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这本书中的人正是在做“创造未来”这件事。
《遇见》这本书中,通过小伙伴鲜活的语言将为什么要有法律知识工程师,为什么要做法律知识工程师,以及法律知识工程师怎么做以及这个职业的新思路和未来介绍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法律服务的本质,法律服务提供者的痛点,法律服务购买方的困境与法律知识工程师出现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表达的很清楚。我感慨的不仅是这群人的冒险尝试,感慨的是在哪找到一群这样的人,我准备介绍这本书的同时说说我和这样一群人“遇见”的故事。
年初,为了整理公众号文章的格式,我将一篇关于法律电商的旧文重新发了一遍,推之的CEO张智鑫加了我的微信,说他认真看了两遍我的文章。那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个同类。果然,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关于法律产品研发,关于律所专业化建设、关于律所管理、关于知识管理,我记得我还向他打听了推之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六月底,智鑫来北京办事,我们见了一面,在建外SOHO的星巴克我们聊了很多,为了能更好的绑定双方,以我当时所在的所和推之签订了合作协议。用智鑫的话说,只要我们能合作,以什么主体不重要。我们尝试将推之的智能问答与律所的客户咨询入口结合,实现用户的智能咨询以及品牌推广的效果。我们的共识是,智能问答或者说知识成果想要给律所带来价值,绝对不只是这种玩法,甚至根本不是这种玩法。我们其实更想做的是通过数据将产品迭代,然后寻找新的想法和思路去帮到律所,也实现推之知识价值的转化。现在应该有很多律所或团队在做这种智能产品嫁接律所咨询端的尝试。
八月份,智鑫联系到我,说他们在做律所孵化,希望我能在案源转化这个环节给孵化的团队提供培训。通过长达半个月的沟通,和培训课程准备,九月一整月我们利用周末,通过线上的方式完成了预计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的合作,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一群人到底想要做什么。
十月份,我决定将自己的规划重新进行梳理,放弃掉一些事情,专心来做想做的事,所以从之前工作的律所辞职,全身心筹划新的工作,跟智鑫持续的沟通合作事情,慢慢的我们的合作项目越来越清晰,即我在那篇“法律电商”的文章中提到的孵化专业律所,将重心放在法律服务的服务端,从本质上解决目前互联网+法律的瓶颈。就如我跟家里人说的,等待了很久还是没有人做,不妨我们自己来做。通过几次见面沟通,我们将合作的每个细节终于一一解决了,我们共同成立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来做这件事。2017年3月我们会发布我们的公司及产品。
每次见到智鑫,他身边都跟着不同的小伙伴,但是他们展现的面貌都惊人的一致,年轻、思维活跃、高效、对未来充满信心。能有这样一群小伙伴已经是推之最大的财富了。我经常跟智鑫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做的这个事,需要有点情怀,有点勇气,有点牺牲,而且也许不只是需要一点。“好主意从来不会改变世界”,就像智鑫说的,只有干才能。
寻找合伙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一路走来我走了很多弯路,直到遇见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有共同的价值观很重要,要确定我们做的事都是大家心里真正想去的那个事。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的让法律普惠大众,能让更多的人花最少的钱享受到最优质的法律服务。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但同时也是件有意义的事。以后我会陆续将我们的项目介绍给大家,现在如果想了解的,可以看看《遇见》。
谨以此文记录我们的“遇见”,并希望我们能创造法律服务的“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