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囚徒、瞎子和小丑

某一天,我明白时间不会让人自动成长,只有经历能。重要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是经历过后破茧成蝶的重生。

•心智|摇篮车里的婴儿

我理解的一种成长是,人在自我意识和客观环境中不断调整认知,不断修正自己的心理地图。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开心的时候会笑,难过的时候会哭,给他一面镜子,他会模仿自己的动作,慢慢地也就明白镜中的那个人其实是自己,这已经是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

等到儿童时期,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就逐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一个江湖梦,超级英雄梦,公主梦,玩偶王国梦,小朋友莫不过都是爱幻想,自我为中心,在心里构建着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再后来,人长大了,难过的时候要强忍着,明明很不安,也要假装若无其事,开心的时候有了顾忌,不能再率性而为。我们穿起了盔甲,心里竖起了高墙。那些经历的故事,让人高兴,也能让人沮丧,让人愉悦,也能让人痛苦,原来失败和放弃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和坚持才显得尤为可贵,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有的人逐渐分清了自我和现实的边界,走向了真实的世俗世界,有的人丢盔卸甲,始终抱有个人的幻想,最后成了巨婴。

所谓不想长大,是不愿承担长大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本质上还是一种逃避。毕竟改变认知,痛苦而漫长。

我以前总觉得“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现在看来所谓性情、率性直言只是情绪恣意宣泄。再浓烈的情感也需要节制。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人都有自己的边界,不是所有的玩笑都可以随便开,不是所有的言语可以随便诉说,这种“我只是开玩笑而已”的场面话,无耻又幼稚。

我们极容易在演化的天性中迷失自己,衣食无忧,生活过得舒服得要死。忘记了心智成熟是个不断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引用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妄念|等待黑夜里的太阳

知乎上有个健身大牛“王柔丸”,他说接触了这么多人健身达人,最后能一直坚持下来连续健身几年的,在他看来无疑都是很有健身天赋的人。和其他领域一样,天赋意味着在自己的专长内,出结果很快,效果明显,反之更有动力去继续推进,不断提供正反馈。

我自己实在是搞不清楚这种天赋的诞生和存在,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天赋,也不曾经历过,只知道长久以来,我们被灌输“坚持=勤奋=成功”,如果事情没有按照当初的标准达成,就会被冠以不能坚持的名头。这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常常让人陷入自我怀疑中。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先天差异,这种差异性不旦旦只在智力方面。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他隐蔽的差异性。在希腊德尔菲的太阳神庙,上面镌刻着三条箴言。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条:认识你自己。(另外两句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分、承诺带来痛苦)

某种程度上这种认识还是挺难的,要褪下皮囊和世俗身份,回到极普通的个人身上。

以前觉得成熟就是一种状态,而实际上这种状态远不会有一劳永逸的门槛,以为时间到了,年龄到了,事情发生了,人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某个阶段。人如果缺少了思考和反思的行动,岁月不是让人变成了面带微笑的和蔼老人,而仍然是尖酸刻薄、倔强挑剔的糟老头。

人小时候会模仿身边的人,模仿他们说话,模仿他们做事,模仿他们思考的方式,这所有的模仿渐渐的融入血脉,成为了你自己。这种影响有时候都是无形的,在我有限的二十多年人生中明白,不要试图去掩饰那些糟糕的往事,不用刻意的想要忘记,当某一天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也只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让曾经困住自己,而是要明白你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长大后,就变成了另一种模仿,从生活、影视剧、电影、小说、故事中,去模仿另外的一些人,那些人离我们很远,与我们几无交集;那些人离我们很近,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些认同。

我想这种标签化的自我设定其实是一种自我期望,我们在这些人这些事上找到的认同,不过都是我们想要却缺失的东西。我们模仿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甚至是一些做事的风格,我们伪装,假装自己与他们是一类人。

如同喜欢霸道总裁一样,我们缺什么就想要什么,以为在别人的身上能得到安全感。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却妄图在别人身上寻找安定。

遗憾的是,明辨是非与认识自己一样,是人生中很难的几件事。人在年轻的时候,不经历些世事,就分辨不清自己喜欢和模仿的特质。有些糟粕,也能让人甘之如饴,等学会了分辨,时间也就过去了。

•心态|取悦别人的乞丐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明白了一个有意思的点。“不管是知乎大v也好,还是行业大牛也好,大家开始在各种各样的平台持续输出个人的想法和见解。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输出的动力远大于思考的动力”。

虽然这本质上是舍本逐末,其实如同我们在相互竞争和攀比中去完成一些事情,都是在寻找认同感和树立存在感。

输出内容→得到赞赏→获得肯定→拥有满足感、成就感→持续输出的动力。实际上其中隐含了一种取悦,取悦读者,取悦观众,取悦那些对我有所期待的人,这种压力好像在告诉自己,我绝不能辜负那些期待我的人。

问题是,重要的是我们在输出的时候,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以此来自我满足?还是在输出的同时,思考的快感,自我愉悦?

本源在哪里?自我还是他人?

就像经历的困苦一样,我们需要分析实际的问题点,寻找对策。而根本上,所有的困苦并不重要,如何看待问题本身才重要。

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大概说得就是这个意思了。

乔布斯生前有一种理念:stay hungry,stay foolish。即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事物的好奇心,不断探索学习的索求。

我们不知道命运之门,已经在某个时候悄然打开。我们都在某个自己选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很早就想落笔这一文,一是因为总觉得时间没到,二是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心静,没办法冷静的梳理好思路。现在时间虽然...
    昼夜思阅读 1,930评论 0 0
  • 今天在腾讯Buggly中查看我司APP错误日志时发现这么一个错误:Attempt to invoke virtua...
    CnPeng阅读 13,111评论 0 4
  • 伴随着公共汽车的摇摆,发动机的轰轰声,我们前往茶园,开始期待已久的茶园研学。 茶在我家算是最受青睐的...
    Sunny子涵阅读 3,283评论 0 1
  • #每日500字# DAY 1 自从大学毕业后写作这件事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毕业后做了个小会计,每天跟着¥+=-%打...
    若的行李箱阅读 1,41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