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随时[suishi2019]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那在宇宙面前,人是人,还是神?
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想撩一撩,哦不,是聊一聊宇宙。或许就因为刚看见的那句“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既然被它的神秘所吸引,为什么不思考一番?
是刘慈欣的《三体》,把我拽到了太空,看见了宇宙。复杂的三体文明,不停止探索的人类,被封锁的物理学,伟大又渺小的爱情,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法则,空间曲率驱动,降维打击、面壁人计划、引力波广播、宇宙塌缩……
脑海里不断蹦出的这些短语而不是句子,因为整个故事太复杂,用一两句语言无法体现它的丰富性。
不用细究小说中的道理是否完全科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仅用文字就能使读者,从此抬头看到的不仅仅是天空,就足够称得上经典。
故事中很重要的发现,是宇宙社会学。它的基本原则有,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除了通过文字去想象宇宙,记得小时候还爱看世界未解之谜系列的读本,里面有一些模糊的不可思议的黑白照片、图片,记录了外星人、UFO,以及各种反自然现象。惊奇之余开始相信,世界某处潜藏着神秘力量,外星人也一定存在。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需要伴随科技的发展。
《爱,死亡,机器人》是最近火热的一系列动画片,它思考的就是机器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印象深刻的一集叫《帮手》(Helping Hand),里面一位干练的女宇航员出舱执行任务,修理卫星,却不幸被宇宙垃圾的一颗小螺丝钉击中,冲坏了宇航服,也冲离了她与卫星。女宇航员开始在宇宙间失重飘荡,可氧气在加速流失,剩下供氧的时间根本等不到救援队来临。
那种抓不住任何东西只能在黑暗中飘荡着等待死亡的无力感和绝望,让她不禁崩溃大喊,然而头盔外的宇宙,仍是一片沉默寂静。
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彻底绝望开始回顾人生了呢。但她没有,看着倒计时,她想到一个办法,借助移动物体的推力。
她咬咬牙,将手表装置捆到手臂上,然后用力扯下一只袖子,把袖子向远处抛掷,它产生的作用力正好将宇航员推回卫星。
可惜,还是错过了抓住的瞬间,而且暴露在外的左手即刻被冻坏,氧气已经耗尽。这时的绝望是努力了也于是无补,宇宙像始终沉默的上帝,看着你却从不出手。
就在最后,女宇航员奋力,不顾一切地将坏死的左手拧断,扔出,然后抓住,回到了机舱。
舱内,通讯机器传来救援队的声音“需要帮把手吗?”她笑了。
很短的故事但很震撼,面对这个令人着迷又恐惧的“巨大沉默物体”(BDO:Big Dumb Object),面对一个人的生死,需要出手的是宇宙间的什么,是队友,还是自己?
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影像,都在探讨人与宇宙的关系。在宇宙面前,人可以努力去认识它。无论是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家的探索,还是《三体》中,叶文洁、逻辑、云天明的努力,都不断塑造起宇宙在我们心中的模样。科幻作品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难怪有人说科幻,是高密度的现实主义。
但宇宙的真正发展会不会受到人类文明的影响呢,就像我们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一样?或许,我们仅是宇宙沧海中的一粟,泛不起波浪甚至涟漪,我们能够影响的只有人类自己而已。所以刘慈欣说,要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也可以说,要给宇宙以人类,而不是给人类以宇宙。
电影《流浪地球》其实是一部讲亲情的影片,只是以宇宙为故事背景,但这种尝试还算难能可贵。比起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能给我宇宙感,一个人乘着小舟在海洋里漂流,就像人类在宇宙中的探索,近乎孤勇,海洋和宇宙也充满着可比性。
最近有个“996.ICU”项目引起的火热话题“工作996,生病ICU”,也让人联想到空间,我们明明生活在宇宙之下,却习惯了待在称之为房子的格子中,一生那样短暂,却有大部分的生命在狭小的固定的格子里,或几个格子里度过,是不是太可惜了点
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已经提出,儿童生活空间的逐步缩小。儿童从事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已经从公共空间(例如街道)转至家庭空间(家里的客厅),进而又移到私人空间(卧室)。
还有多少孩子能够在田间地头奔跑,能够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得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得怕了,谁在偷笑呢,我靠着稻草人,吹着风唱着歌睡着了。
也不仅仅是儿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在缩小,因为有工作,有数不清的事情粘着我们离不开座位。但生命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啊。
要知道,每一只不起眼的鸟儿,都曾见过你想象不到的风景。不要让房子,阻碍了你认识世界。
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了时空弯曲理论,表明时间是可变的,不同运动状态的人彼此之间的时间流逝快慢可以不同,不同位置的时间速度也不同,因而会产生时间的弯曲,这是科学意义。在文学意义上,熊培云认为,人,是时间单位。若不同的人拥有不同速度的时间,那拥有的人生也会大不相同。
宇宙的作用,还在于给人类宽慰。当我们感到烦恼、失望、愤懑、不甘时,想一想宇宙,那种渺小感一下子减轻了情绪的重量。我只不过是一只渺小的蚂蚁,何必如此强求?当自己不再重要,也就容易释怀。
但,又有诗人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那人在宇宙面前,会不会像神呢?神和宇宙存在的矛盾似乎就像人与宇宙。
图/EHT Collaboration 文/三苏
如果觉得有意思,欢迎关注三苏的公众号:随时(suish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