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职场宝妈,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每天下班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还得为孩子的功课发愁;辅导孩子功课时,无论你多少次地告诉自己要冷静,结果还是会对孩子无休止的大吼大叫;无论你看了多少本关于正面管教的书,结果发现这些方法对你的孩子却完全不凑效。
其实,从本质上讲,孩子天性爱玩。学习这件事,除了那些极少数孩子天生爱学习以外,大部分孩子都是逼不得已的学习。那必须有外界动力的驱动,让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从“要我学”的状态变成“我要学”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一芳老师的《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力》一书。里面讲到的动力三感,就能提高孩子内在学习动力。孩子有了内在学习动力,就不需要外界的监督,会主动地学习。
在书中,作者从三个方面: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三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1、让孩子在胜任感中获得自信
什么是胜任感?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件事。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愿意参与其中,表现自己,感觉自己能够胜任,在这其中产生的感觉就是胜任感。
比如,孩子对英语感兴趣,那么做家长的就可以多鼓励孩子参加英语比赛,让孩子在比赛中变得自信。这样通过一次次比赛,孩子就能够将英语坚持学习下去,并学习得更好。
因为他通过参与英语比赛,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一次次感受到自己能够胜任这场比赛,也让自己在一次次比赛中变得优秀,自信心不断地增强。
我们也可以学会放手,作为一个陪伴者和鼓励者,让孩子尽可能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并适时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比如,孩子爱游泳,那我们就可以支持孩子,而不是怕孩子辛苦了或者影响学习。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竞赛,并事先跟孩子约定好,就像打怪兽样,设一个个目标,如果达到目标了,给予什么的奖励,当然,如果没有胜利也不要气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自信心和面对失败的勇气。
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能,自己能胜任和完成这些事情。从而激发自己更有信心。
2、让孩子在归属感中感到安全
归属感是指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别人和团体所认可与接纳的一种感受。在著名心理学家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感与爱”被认为是最基础的也是重要需求。
“一个人可以走很久,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孩子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让他们有主人公的意识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比如,我们让孩子以组为单位,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自己的表现会对小组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重要性,有种归属感,有集体荣誉感,不断的提升自己。
孩子成长过程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安全感,我们需要了解怎么做是在真正的保护孩子,给他们安全感,成长不仅仅是对孩子,也是对我们的要求。
回想我们自己,大部分是成年后花了很多力气重塑对他人的信任和最基本的安全感。而有了安全感模式的人,我们活的更轻松,也更容易成功。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过的比我们好。这种好,不是让他们上多少辅导班,学多少知识就能获得的,而是要求我们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成人的世界,给孩子真正想要的,引导他们塑造一个完善的人格,让他们长大后有能力应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因此,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主动地培养孩子归属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能承受任何挫折,也能坚强应付困境。
3、让孩子在自主感中把事情做到最好
比如,让孩子每天坚持一个小时学习古典文学。做家长的我们,就可以通过灌输文学对于学习的好处,让孩子有意识的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然后在学习中知道去坚持。
比如,孩子想上兴趣班,那做家长的我们,就可以主动的引导孩子去参加他们喜欢的兴趣班,让孩子在兴趣班上坚持下去。这样做的,就是以孩子的自我感受为主,让孩子知道自己有选择做事情的权利,知道以他们自己的感受为代表。如果孩子喜欢就继续坚持,如果孩子不喜欢,那我们可以选择主动放弃,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这是他们自己选择做的事情就会做好。
当然,让孩子有自主感并不等于是放任孩子不管。毕竟,孩子在一些事物的判断上尚未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在孩子做选择之前与孩子约定一些前提条件: 如果你想进这个兴趣班可以,但是你必须坚持到一年以上,而且每次都必须认真的学习,放弃了那就不会有其他任何机会。
让孩子知道自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这样他才会珍惜这些机会。
孩子作出选择的时候,家长给予孩子信任。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协助解决问题。这样再增加孩子自主感的同时,就能让孩子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实力的,不断的获得归属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去参与,才有信心去坚持,才会取得好的成绩。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实力的不断的获得归属感,是让他自己感觉到是自主作出的选择,这样他们才有积极性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