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把时间当作朋友》第六章,谈到有效交流,李笑来特别重视对概念的清晰界定。我们看他在他的另一本书《演讲的力量》里,对有效交流是这样定义的:
一方能让另一方轻松弄明白他原来并不懂的东西,也就是说双方互相说和听的,原来就是各自都了解的信息,算不上是有效沟通,只相当于基本交换。
而双方各自拿出自己懂的,对方不懂的东西,各自展示,让对方懂得,彼此增长新知,于是就很开心,这种基本交流成功达成,有效沟通得以实现。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交流?
关于有效交流,关键在于听者,我们要学会倾听。
很多人会说,听怎么不会?实际上我们并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倾听。通常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于是,倾听就非常重要。就像我们上课时,总会有两类学生,一类认真听课的能够接收老师传递的所有信息,另一类学生永远只能get星星点点,这种倾听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尴尬避免不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听的差异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倾听的时候,需要调动一切已知信息去与它进行匹配,也就是你知道得越多,就能更轻松地获取有效信息。就像我们看一部推理小说,作者会把大量的推理信息传递给我们,这些信息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心理学等等。
如果我们知识积累比较深厚,当别人说一些信息时,我们很容易产生共鸣,能够迅速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另外,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一是频繁地插话是不成熟、思维简单的表现。说者不可能一下把所有的必要信息说完,听到最后一刻时,听者对论述内容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包括疑问也发生了变化。
二是过早质疑还会给听者自己造成幻觉,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
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一条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对方把话说完。
那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是回顾,第二是预期。
所谓回顾,就是对说话者提出的信息在脑海里再过一遍。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记忆力是高估的,所以我们很有可能在别人说到半路的时候,已经忘记了他前面到底说了一些什么,而这种要点的遗漏是不利于我们倾听的。
第二点是预期,其实就是猜想说话的人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这对于我们的脑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我们不仅要听他说了一些什么,还要去判断他有可能下一步会讲什么。如果出现了跟我们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会提出相应的疑问,如果跟我们的预期一致,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信息获取的有效性。
仔细观察一下,生活中有许多原本认真的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发生这种情况固然有说者的问题,但更常见的听者的问题,导致交流失败。
有效交流有三大原则: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与人交流、讨论。为了避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3个原则:
第一,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如果是单纯的竞争关系,交流的融洽度会降低,讨论也就障碍重重。
第二,真理是独立存在的,他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体或者集体。自以为是是讨论的大忌,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如果出现所谓的权威,那就必须请他退出讨论。
第三,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我们要尽量避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狡辩的行为会让讨论的目标变成了想法,而非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