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5)

这是 chaim “ 365 日写作计划”第 32 天的写作内容。

关于“交流”章节的笔记。

1.学会倾听

讲话的速度远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倾听过程中会出现走神现象。

大脑在处理零碎信息时,会不由自主将他们按照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

为了真正有效的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再考虑。

倾听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停的回顾和预期。

回顾是要不停问自己,刚才说了什么?

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来帮你记忆

如果是事实的话,就要去想想这个事实的真实性如何。

如果是观点的话,需要考虑这个观点的根源在哪。

预期是不停地想说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一旦决定倾听,就有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本质上讲,倾诉只有两种:一种是不顾一切地说出来;第二种是讲给喜欢的人听。

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听者需要给出适当的反应:该确认时确认,该回应时别沉默,说者兴高采烈时听者却意兴阑珊,说者努力论证时不要急于过早反驳

2.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分享知识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正确的,但是在日常交流中,这个原则的实用性非常差。

3.共生状态

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思想摆脱共生状态。

第一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对话守则

1.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不做人身攻击。

3.保持主题。

4.辩论时要用证据。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要分清楚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7.对话要有记录。

8.尽量理解对方。

第二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第三原则:真理不会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看法无法争论,为什么?

看法是对事实的的理解。

4.正确复述

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么?

你的意思是……,是么?

5.勤于反思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性。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航海日志。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经常使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鸿沟的唯一手段。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多用类比。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取答案,可能目前没法获取到答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