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效应凭啥说也对所谓的沉没成本效应构成了某种支持呢?道理是这样,重视沉没成本本身,就是对于过往历史的高度重视,或者说,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某种恐惧。对于执着于这种效应的人来说,未来可能的损失比过去的既有损失更加可怕,所以大家就会陷入这样一种思路:这个生意一直在亏钱,但我坚持这么久了,至少也做熟了,弄不好就会有钱赚了,如果马上换个生意做,谁能保证我未来能够赚钱呢?还不如继续做老本行。
其实,从更深的角度上讲,这两个效应都应该从演化论的角度来看,是演化的过程赋予了我们这样的心理禀赋。
采集狩猎时代,人们获取的资源非常少,他必须节省地吃东西吃猎物,所以就会有“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想法,珍惜手头的拥有物。这就使得早期人类能够根据现有的资源做出最大的利用,而不会冒险去追逐更遥远的目标。而厌恶损失也是这样,未来的获取物是否能得到呢?既然那么不确定,放弃现在的东西去追求未来,就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
而在现代的社会中,在社会秩序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对于沉没成本的坚持,其实会导致两种可能的后果。第一种后果是,未来的新方案你不熟悉,你放弃了原来的项目进行投资以后,反而会更惨,因为你进入了一个你不熟悉的商业领域或者是项目,这时候你就觉得守着传统反而更好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因为时代变化了,本来你熟悉的那个行当现在不重要了,变得过时了,这时候你恰恰是因为坚持传统被时代淘汰了。
所以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你守着传统反而更好,另外一种情况你因为守着传统被灭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确定的。我没有办法先验地告诉大家会发生哪种情况,而这种不确定性就带来了命运的无常感。哲学思维也好,心理学研究也好,它都没有办法消除命运的因素。理性思维没办法克服宗教也就在于这里,因为恰恰是命运的不确定性,催生了宗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