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电脑,哪个更复杂?教育孩子和驾驶汽车哪个更难?答案肯定是孩子。可是令人震惊的是:教育孩子如此复杂、重要和神圣的工作,却从来不用培训,一直不用考试,既不需要合格证,又不需要遵守教育规则,只要能生会养,永远不会下岗!
结果是好多父母都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马路杀手”,孩子本是“奔驰车”,活生生被父母们开成了“手扶拖拉机”,因为不懂教育规律,又不遵守教育规则,最后孩子的辆“车”被父母“开”得翻到阴沟里。
语文大师张祖庆说:“教师的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我借用来说:“父母的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一辈子的要修炼!带着这样的初衷,项城课题群2019年第33次网络教研在《微教育》这本书中开始修炼。
今晚,何亚珂老师带来了《见微知著》,宗玲玲老师和她的先生夫妻档《本盛末荣》,曾黎明校长《爱与智慧》,他们都结合自身实际,精彩分享了《微教育》的理念。他们三个主题惊人的一致!正如《微教育》的阐述一样:“再细小的地方都是教育。教育在所有的空间里,在所有的时间里,在所有的人里,在所有的事情里。所有你可以感觉到甚至无法感觉的地方,都有着教育的痕迹!”
其实,我也在读这本事。我也在修炼“人事处”的教育这一课。这段时间,我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每一次带着孩子们出来,我都会有意无意的寻找一些或者书本上有的或没有的来给孩子交流。我们或一问一答,或儿子给我讲,或者我给他讲。
自从接触了这本书,我似乎更细心了。
出门走在大路上,我一问儿子,这是什么方向,他会先回答:东,然后就背起来:“早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然后我们会根据这个口诀判断一下其他三个方向……
走在农田旁边,我会停下来,如果刚好有蜻蜓或者蝴蝶飞过,他会注意的更仔细。蜻蜓蝴蝶飞走了,我们会认识玉米、芝麻、花生,极力分辨大豆、豆角和绿豆这三种农作物。我们还站在一个又一个路边的菜园里,观察茄子,番茄,辣椒是怎样结出来的……
走在马路上,我们不仅会注意路两边能带来好大一片阴凉的法国梧桐,还会注意那树上的花和地面上的草,我们可以比赛组词或者造句……
在家里,我学会了示弱,我的弱项变成了儿子的强项。给妹妹沏奶粉、洗碗、煎鸡蛋、倒垃圾,儿子一点点在长成我眼里的男子汉!
修炼,就得慢慢来。我的修炼,儿子的成长,我们都在慢慢改变!
读书如读人。对一个人的认识,匆匆一面,或者偶尔见过几面,你只知其大略,根本算不得真正认识。认识一个人,须在反反复复的接触中,通过长时间,慢慢去了解。如此,我们才能说,我对这个人,真懂了。读书,也是如此。一个人,生命中必须要有几本滚瓜烂熟的书。这样的书,是生命之书,知音之书,伯乐之书!正如何亚珂老师一样,《微教育》值得读八遍或者更多!
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长。若有一天,您懂得了四两拔千斤,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引导,懂得了共情与尊重,您会发现———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来吧,我们一起读朱晓平老师的《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