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希望17
目标架构指的是焦点解决三大架构之一,解决焦点三大架构:目标架构假设解决架构例外架构 。
SFBT坚信以当事人的立场,以当事人的语言,说的是我们都是在当事人的架构内去聊,他想要啥 看他希望如何?确认出当事人偏好未来与所欲目标,因此也符合了短期治疗“知道何时是终点”的理念,
以终为始,以目标为导向,我们要先知道终点在哪,如果不知道终点,就容易南辕北辙,就会走偏了,这样的话越走可能越走不到地方,甚至越远。
以能倒回来引导晤谈方向的开始与前进。意思是找到终点后,我们再倒过来去看一步一步怎么去推进怎么去实现,
从梦想到现实指的是怎么去进行目标的探讨,梦想指的是通过奇迹问句去探讨当事人所欲的未来的一个美好的愿景,那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而现实指的是目标,目标更具体落地,更容易实现。
要想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要把目标弄清楚,而不是把问题弄清楚。把来访者想要什么弄清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果把问题弄清楚,来访者可能还是很难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来访者想要什么上。
当来访者更清楚他想要什么的时候,他就会更有动力,因为清楚了想要什么,清晰了具体了,他的动力才会出来。如果是笼统的,就没什么动力。焦点解决更多关注怎么达成目标,更多关注有效而不是无效,关注白扩大白,白多则黑少,不要老盯着那些困难不要老盯着哪些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关注我们能做到的部份,哪些能做到的。
一、 目标的导引力量
当事人之所以会来晤谈,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更好”。要不然他们就不来了,既然想更好就有他们在乎的。更好可能是想去追求他们想要但尚未达成的境界。或是想要停止他们现在正在做的某些事情。而关注,在乎和想要改变之处,即为”目标“。他想要的在乎的如果实现了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就可以去聊出来他想要的这个目标。
当事人最了解他自己的情况,他自己知道他什么时候最需要帮助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咨询,他最清楚,所以咨询要以他为主。
有问题一定有目标,有目标不一定有问题“。来访者在讲他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有他的目标的,但是有目标不一定有问题,也就是说他又想要改变并不是因为他有问题才想要改变,他其实挺不错的,但是他想要更优秀,想更好更清晰,所以这个时候他没有什么问题照样可以有目标。
配合当事人的目标,咨询反而能有所进展。配合当事人所要的目标,看看他想要什么?他希望怎么样?这样的话其实来访者动力就会更足,更容易改变。我们更多的去确认去探讨他希望如何他想要什么,然后才能更好地帮到他。
讨论解决之道有时会比比讨论问题更为容易进行。因为讨论问题往往就代表着指责,会让对方感到被否定被指责,他内心里面就会很不舒服,而讨论解决之道就会给人带来希望带来信心带来力量,所以相对来说就会更容易,当事人就会更愿意和我们聊。有了目标人就愿意改变,人前进时就有方向有力量了。
SFBT不是不关心当事人对问题的抱怨,只是对于当事人的目标“更有兴趣”。就是说我们不是在他抱怨的时候不和他聊了,我们对他问题的抱怨也要有一个大要的了解,但我们更关注的是他在他这个问题上更希望怎么样?更希望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更为在乎的地方。
二、穿过愿景,寻觅目标
目标是一个不断形成与修正的形塑过程。就是说目标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目标是一点一点慢慢探讨出来。咨询师的开放、好奇与探索之姿,常使当事人感到被信任而愿意多加倾诉,而咨询师能在倾听当事人的诉说中,澄清捕捉出其所看重的人、事、物,并予以尊重,是为关键之处。咨询师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这样的话来访者就愿意和你讲更多的东西,因为他发现很安全,你不会批评他,跟他讲道理,你不是上来就教育他应该怎么样,他就愿意跟你讲很多了。我们不是光听,我们听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哪些人事物对他很重要,这样的话就能探讨出来目标,不但弄清楚,而且还要给予尊重,不评价、不打断、不建议、不预设,不比来访者更着急、更努力、更智慧。
咨询师常会使用“假设问句”邀请当事人尝试回答:
对于来晤谈的期望,如果有可能的话,你会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谈话有什么不一样呢?
或当问题被解决时的景象,如果通过今天咱们的谈话,你的问题解决了,会跟现在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或在最理想状况中的自己会如何处理问题的细节。如果你变成你希望的那样一个状态,那个时候的你会怎么去面对或者处理当下的这些情况呢?
问出当事人所欲的大方向后,还要将目标具体化,将目标细化得非常清楚。
当事人的“未来”是被协商创造出来的。协商创造的,也就是我们要和来访者谈,具体地交流,看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在意的是什么,跟他去确认,这样的话他才能更好去找到他所欲的未来是什么?让他从他的问题变成他的愿景变成他的目标。
梦想和目标不同,梦想一般来说更远的更理想的,而目标是更具体的更贴近当下的。从梦想中去产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