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观影,一年阅读100本书!No.15
又一本讲冷暴力的书。这本书为国人所写,作者刘思彤,据说是国内顶尖心理咨询师、拥有多年情感咨询经验,但在圈外,显然基本没有什么人知道。但就这本书而言,与伊里戈扬的《冷暴力》参照起来看,还是挺有意义的,里面有不少伊里戈扬没有提到的东西。
作者: 刘思彤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21-3
《情感冷暴力》全书共5章,基本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排列,探讨了如何识别冷暴力、暴力的几种方式及其造成的伤害、为什么会产生冷暴力、怎么远离冷暴力等几个问题。在序言中,作者说希望能为没有心理学基础的朋友写一点儿通俗易懂的读物,减少心理学概念或词汇的堆积,尽量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大白话来讲。她的这个目标可以说只完成了一半,书中的案例的确很丰富,但有些章节中的专业词汇还是不少,读起来并不轻松。
与伊里戈扬的《冷暴力》相比,本书有三个突破:一是作者提出在日常的精神虐待关系中,要分清楚谁是施虐者、谁是受虐者并没有那么容易;二是指出冷暴力看上去是一种攻击,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防御;三是更详细地阐述了远离冷暴力的方法。以下,我们一个个来讨论。
你是施虐者!我是受虐者!日常生活中的冷暴力真的可以这么简单界定吗?
在《冷暴力》一书中,伊里戈扬对于施虐者的态度极其鲜明,在他的笔下,施虐者作恶,是本性使然,它们就像行走在人群中的恶狼,它们会隐藏自己,偷偷地跟踪,寻找机会,然后在合适的时机猛然扑向被自己选中的猎物。他坚定地站在受虐者一边,坚决反对受虐者一定程度上要为自己的遭遇负责的说法。他认为受虐者只是施虐者的猎物,因为自己的善良和脆弱才会落入精神虐待的陷阱。
本书作者显然不这样认为,她指出,绝大部分冷暴力,都渗入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里的指责和贬低中,发生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纠缠在冷暴力关系里的人并不都是严重心理障碍者。在有些关系中,似乎可以清晰地分出强弱,或者清晰地分辨出谁在关系中更主动、更具操控性,谁更被动、更顺从,谁是冷暴力的施虐者,谁是受虐者。但也有些时候,做这样的区分却非常困难。
人是复杂的,两个复杂的人互动出更复杂的关系,甲在乙面前是一个样子,换个情境,在丙面前可能完全是另一个面目。由于情境和身份的不同,我们自身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我们可能既是冷暴力的施虐者又是受虐者。所以,作者认为,简单把人分成几类,标志为冷暴力施虐者或受虐者,就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根本还来不及识别就已经处于一段充满冷暴力的关系之中了。而那个虐待我们的“恶人”,可能恰恰就是最爱我们或我们最爱的父母、伴侣,他们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或者根本没有觉察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怎样的伤害。
另一方面,精神伤害又是一种具有很大主观性的体验。因为个体的差异性,甲觉得自己遭受了冷暴力的某种言行,放到乙身上,乙可能会觉得属于人际间正常的互动,根本不算什么。在有些关系中,就算旁观者能够清晰地看出谁是施虐的那个人,但在他们的主观体验中,很可能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受虐者”,而对方才是摧残自己心灵的人。
对受虐者来说,冷暴力是一种攻击;对施虐者来说,却是一种防御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一种心理活动叫做防御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当你碰到一些让你不愉快的事情时,内心里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羞耻等心理体验,你的内心为摆脱这些负面情绪而采取的行动。为了保障心灵世界顺利健康地运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些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有低级和高级之分,越是在生命早期,发展出来的心理机制就越低级、越原始,如投射、幻觉、分裂等。随着个人的成长,我们会建立起一些较高级的防御机制,如否认、情感隔离、反向形成、压抑等。通过复杂的人际交往,更高级的防御机制也会逐渐成熟起来,如理智化、幽默、升华、利他等。
越是低级的防御机制,对现实和他人的扭曲程度越高,也越容易伤害到对方。一般,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会逐渐学会使用高级的防御机制对应对人际关系。但有些人的心灵防御机制,却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停留在较原始的状态,当这些低级的防御机制启动时,就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其中有一些容易让对方体验为冷暴力。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三类:第一类是“投射”,比如抱怨、贬低、贴标签、曲解、否定情绪、评价唠叨等;第二类是“被动攻击”,比如保持沉默拒绝回应、自虐等;第三类是“否认”,比如否认事实、说谎等。本文不展开详细介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冷暴力看起来是一种攻击,其实更是一种防御。施虐者通过各种防御机制来保护内心脆弱、羞耻、痛苦的部分,但在他人那里,很可能感受到的就是攻击。也正因此,很多施虐者并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巨大伤害。
我们如何才能远离冷暴力?
想要远离冷暴力,首先要感知到它的存在。根据暴力程度和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受到精神虐待时,你可能会有无关痛痒、有些酸楚、痛苦不堪、麻木不仁等不同的感受。在一段关系里,如果你反复感受到痛苦、低落、压抑、各种情绪起伏甚至出现很多身体不适症状时,你就要小心了,那可能并非因为“我不好”或“我有病”,很可能是你正在遭受情感冷暴力的攻击。
在面对冷暴力时,我们一般有几种反应,一是被对方情绪左右,变得愤怒,并以冷暴力回击,陷入互相攻击的死循环;二是完全被对方控制,产生自虐行为;三是中止关系;四是选择默默忍受;五是找第三方比如朋友等介入;六是积极沟通。这其中,有些反应貌似正确,但要产生好的作用,也非常困难。
从受虐者的角度,作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寻求解脱。首先要更多地去共情与理解施虐者,先放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看他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怒火中烧或拒人千里。要尝试进入对方的主观体验,理解他哪方面的需要受到了怎样的挫败,激发了怎样的防御和反应。其次要主动为自己创造能滋养自己的环境,比如从他人那里获得共情和理解,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此外,处于冷暴力中的双方都应该努力去发现自己和对方的情感关系模式,这些模式有时候隐藏得很深,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有所觉察。还应该去学习用述情的方式表达需要,具体做法是在跟对方沟通时,要首先陈述事实,其次分享感受,最后表达需要。
总之,作者认为在亲密关系中,远离冷暴力的核心方法是理解:深刻地理解自己,深刻地理解对方,深刻地理解冷暴力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当然,本书作者的讨论针对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轻度冷暴力关系,如果是重度的,甚至可能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的,还是应该立刻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只是,已经陷入精神虐待关系的你,要去分辨所谓的轻度和重度,又谈何容易?你以为对方是有救的,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冷暴力,并按照作者的建议努力去理解施虐者、努力去跟施虐者沟通,最后却发现自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就是局内人的困境,所以,伊里戈扬坚定地站在受害者一边,时刻提醒受虐者不要落入施虐者的陷阱,也是有道理的。
一年100本书,50部高分电影
欢迎关注“书影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