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小巷,绵延的青石板路,荡漾的乌篷船,咿咿呀呀的摇橹声,屹立千年的石拱桥,古朴的白墙青瓦,傍水而筑的民居,还有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这便是我印象中的江南,一直让我魂牵梦绕的水乡。那样地迷恋江南,反反复复,乐此不疲。或许,那里有我前世的乡愁。
同里,周庄,西塘,江南的水乡无外乎小桥流水人家,的确有着大致相同的景致,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决然不同。在我的心中,唯有乌镇是今生注定无法挥去的记忆。
钟情于乌镇,源于十年前黄磊和刘若英饰演的《似水年华》,一个氤氲在水乡里的爱情童话。邂逅,相恋,纠结,离开。十年后的盛夏,一个人背上行囊前往烟霭凄迷的水乡,寻访那斑驳却依然清晰的记忆,追忆属于我的似水年华。
7月28日下午,从杭州乘坐D5456次动车到达桐乡站,转乘 K282路公交车抵达乌镇汽车站,车程一个半小时。到达乌镇汽车站,已是暮色苍茫。
夜宿锦航河客栈,亘古千年的京杭大运河的河水从底下缓缓流过,漫过我的枕边,一不小心闯入我静谧的梦乡。
次日清晨,还是在睡梦中,嘈杂的声音从窗外传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推开客栈的窗户,便看到了乌镇的早市。那来自俗世的烟火气息弥漫在乌镇的清风中。
独立于盛夏的暮霭,深情凝望梦中的那片水乡,那一刻,我们静默相对。眼前那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渐次展开,仿佛在诉说着属于它的寂寞,而我愿意成为那个用心读懂她的过客。
逢源双桥。一座桥中间被雕花的栏杆隔开,分左右两边。有人说桥取左右逢源之意。可是没有人能够同时走两条路,又怎么能够左右逢源?而如今又被导游演绎成了左升官,右发财。古人读书的目的或许无非这两种,可是对此观点我却不以为然,总觉得这样功利的解读辜负了此景。倒是喜欢英的理解,一座可以让人遇见缘分的桥。我只知道,那个月光清凉的夜晚,透过中间的那扇雕花隔墙他们读懂了对方的心思。我兀自站在桥上,透过雕花的隔墙,邂逅夕阳的一剪流光。
宏源泰染坊。这是一个小小的院落。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竖立着,头顶的天空飘浮着朵朵流云,一条条蓝白相间的印花布随风摆动。在这个兰草铸就的一方天地,感受到的是原始般的自然和淳朴。静静地走进斑斓的印花丛中,偶尔的一阵风,蓝印花布在我的眼前轻舞飞扬。有那么一瞬间,我恍惚看到了那双如湖水般清澈的眸子,我们相视而笑,沉默不语。
染坊弄。那是一条深邃悠远的巷弄,墙壁斑驳,沧桑依然。仿佛看到了一个肆意奔跑的身影,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光阴流转的纵深里。这眼前的巷弄,分明是记录流年的时光隧道,汇成时光的河流,锲刻着无声的岁月。我踱着步子,指尖划过斑驳的墙壁,像是划过自己青春的过往,不悲亦不喜。我知道,总会一天,我们要告别。
财神湾。洒满阳光的河面金光潾潾,码头停靠着几只寂寞的乌篷船。每一个清晨,在这里会看见盥洗的人家。平实的枕水生活,生命熨帖在这样一方安静的角落。昔日的繁华早已不见踪影,但仍可以从临水而砌的石阶上寻得些许痕迹。那个寂寞的夜晚,独自坐在河边的石阶上,凝望着幽暗深巷里的那盏盏昏黄的灯,耳畔传来这样的词句“年华如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立志书院。(又名茅盾纪念馆)一个人便是一座城。乌镇之于茅盾,如同凤凰之于沈从文。于我而言,因为结识了沈从文,我爱上了那个川湘交界的茶峒小城;因为爱上江南的一页水乡,我走近了茅盾。无论怎样的因缘际会,都是生命中一段冥冥之中的约定。汉白玉的雕像,身穿旧式的长袍,手里握着厚厚的书本,棱角分明的面庞。那是少年时代的你,儒雅沉静,气宇轩昂。
晴耕雨读。(剧中名为东山书院)小镇上的一个图书馆。古旧,幽静。伫立在书院的门口,穿越忽明忽暗的光阴,便可以看到模糊的尽头。在一个冬日温暖的午后,绿荫掩映的小院里,老馆长奇叔眯着眼睛躺在那张古老的藤椅上,管理员文专注地修缮一本破旧的古书,时光被定格成这样的场景。古书库的排排书架尚在,只是架上的古书早已消失了踪影。可是,任凭尘埃终归封闭不了过往。
当年照相馆。馆内陈列着各类乌镇风光的明信片。春媚,秋醉。晨曦,晚阳。乌篷船,石板路。或潋滟,或静谧,每一种都会让人沉醉到爱不释手。岁月是最大的神偷,而我还是用力地从岁月的手中争来一些记忆。
在这里,有了生平第一次写给自己的明信片:
乌镇,我终于来了。在这停滞的时光中追忆梦中的似水年华。有人说,来过,便未曾离开。其实,你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