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失恋之后,我总盼能再遇见一人,从此在绝望的路上重拾一朵向阳花。
可惜我不过尔尔一介普通人,既没有宁滥勿缺的决心,也没有桃花铮铮向荣的幸运。好在,我尚有一腔情怀,于文字之中,便能恋上风尘。从此,那颗万念俱灰的心,也算是闯入了一丝光明。
今日我想介绍与你的男朋友,且要让你失望了,他们不是一介书生,只是书而已。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故事开始在主人公爱迪死亡的最后一个钟里,像往常一样,他仍是在游乐园里做着最普通的检查维修工作。故事的开头是死亡的濒临,而故事的结尾却是生存的顿悟。正如书名所述,爱迪步入天堂后,会陆陆续续遇到或与他素不相识,或一生牵连的五个人。
爱迪生前,由于参战时被上尉开了一枪,从此废了一条腿。而他想当工程师,离开鲁比皮尔游乐园的梦想从此破灭。当身体不再健全,他的心也跟着残废。后来去往天堂时,少尉的一番话,终于敞亮了他长久蒙灰的心田。
生前所令他备受折磨的,那场战争中火海里晃动的身影,他残废的一条腿,中年逝世的妻子,十分严厉的父亲,厌烦枯燥的工作……都要等到他奔赴天堂,听了那五个人的陈述后,才幡得悔悟,他曾以为毫无意义,憋屈不公的人生,其实正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
这几个故事凑在一起,恰成了一个人一生的缩影。而最令我动容的,是故事里的情节虽与我们现实相差甚远,可却让我一个年尚22的人,忽的明白了何为活着要有的姿态。
《拯救乳房》
毕淑敏的书,我最爱看的便是她讲述的关于心理病人的故事。其次,就是这一本了。我曾在朋友圈中晒过这一本书,有一位男同胞问我说:“有图例吗?想看!-!”我笑着回应道:“你想要的都没。”
这本书书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毕淑敏将终稿交给出版社时,自拟书名《癌症小组》或《心理小组》。出版社却认为,“癌症小组”会令读者们避之唯恐不及,毕竟大众普遍对癌症有一种死亡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但“心理小组”又过于学术化,会让读者因为担忧看不懂而错失了一本好书。为此,出版社经过商议后提出改名为《拯救乳房》。
后来这本书面市后,大家纷纷指责书名过于惊世骇俗,难登大雅之堂。在结束与出版社的合同后,毕淑敏才将书名恢复为《心理小组》。
却不料这次的更名,带来的竟是乳腺癌患者们的忧伤。而为何患者们会如此激动于这本书的名字,答案还需你亲自去书中找出。
作为一位女性,听到乳腺癌这三个字,我就已经不寒而栗了,但在图书馆溜达时,我还是将这本书拿了下来,小心翼翼捧在怀里。
毕淑敏的文风,有如春风拂脸般轻柔隽永。但这样一部关于乳腺癌患者集聚一地,进行小组心理治疗的夹杂着沉重和恐惧的作品,读完之后,反而是最初的惧怕都消散一地了。
死亡,因为它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预见,让多少人恐慌。于是就有了“管他的呢,明天的太阳都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得到呢?”类似的玩笑话,来为此刻想及时行乐的人们做足借口。
这书讲的大致是一群年龄相距悬殊,经历相异的乳腺癌患者,在心理医生程远青的带领下,围坐在一起,争锋相对又互相怜悯,经过一次次的身体与精神的碰撞,最后,她们都打开了自己面对癌症封闭了的心房,相互拥抱取暖。
当她们从心底里嘶喊出那个病名来时,四下无人的黑夜终于有了色彩。
《挪威的森林》
一般的好书,我顶多也就重看一遍,但这本书,我却前前后后历时两年看了四遍。
总有一种感觉,是说不出口的,但它就是坚固地驻扎进来了。
人们常说,有些书,有些电影,你看不懂反而是好事;但是看懂的那些人呢?我觉得有时候是更珍贵的好事。
村上村树用他沉重的笔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渡边君,直子,绿子,永泽,初美,玲子这一群年轻人之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恰是那个年代下日本都市青年面对城市繁荣内心却格格不入的真实写照。
渡边在天台上放生萤火虫的那个场景,让我联想到了《秒速五厘米》里的贵树。当深夜里,万籁俱寂时,我们能静下来与心灵对话时,才发现内心已被迷茫填满。那种悲哀,那种凄凉,仿佛就像香烟含在嘴里,却无力燃起火苗。
故事是相对沉重的,可为何我还要多次品尝呢?
大抵是我也曾遭遇了类似的迷茫和彷徨。常常午觉醒来,在阳光明亮的小窗边,我直起了身子,却感觉心是下沉着的。现实中,知己难觅,所幸书中,我且可以畅怀一把!
在我最自卑,最困窘的阶段,是这样一本本好书,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把我从沼泽泥里推了出来。而今,我才沉淀出了这样一份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