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扶贫村在瓦房水源村,因工作需要,我和同事们多次到村里开展工作。两年多来,感受了水源的春夏秋冬。大家都深深爱上了这块土地,爱上了这里的花草,爱上了这里的亲人。
水源村地处瓦房乡的西北高山,年平均气温不到20度,生物生长周期比较缓慢,村民只会种自家吃的小青白菜,瓜果之类的,绝不会有农户种多余的蔬菜去街上售卖。
这里的火腿已经虽然不是村里经济支柱,但已经名扬四海。这话或许有些夸大,但事实是:水源村海拔较低,动植物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一只宰了吃的猪要喂养10个月左右,甚至更长。做火腿选用的是老品种黑猪,自己精心饲养,因交通不方便,也就不喂饲料,白天到后山放养,傍晚回家喂包谷,制作火腿的工序也是复杂的。村里年长的左大爷告诉我,“想要吃好的火腿,一定不能心急。选一个好日子(这里指的是天气好),把准备好的火腿进行堆叠,还要不断翻堆擦油,之后要进行漫长的等待,等着它们慢慢地发酵成熟。一般要在第二年以后才开始食用。两年后的火腿味道更加的鲜美。”我看着正在切火腿的左娘娘,一片又一片慢慢地切着,我拿起一片逆着太阳光看,肉质明亮,诱人到想即刻放嘴食用。
近几年来水源村的火腿名扬海外,吃过的朋友第二年是一定要预订的。一个在昆明的朋友曾经吃过村里的火腿,今年早早就预订,并且推荐给了广东、福建等外省的朋友。他在朋友圈写到:瓦房水源火腿,味道可以与西班牙的火腿媲美。在瓦房工作的赵仁贤曾在一篇文里写到:“我是一个尝遍了天下火腿的人,就连世界著名的正宗伊比利亚火腿我也尝过,许是我是个粗人,不懂得品味,吃后的感觉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不过如此。”
水源村的火腿是走出了村,可惜年产量只有1000多支,大部分的人还是没能享用到。
我们到村里时,路两旁的白花木瓜已经可以食用。村里支书饶志海告诉我们,“今年有政府扶持项目,整个村种了700多亩,3年后就可以结果。加上以前的已经成熟的,村里的白花木瓜在不久的将来要成为经济支柱。”
在2015年前,村里道路不通,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自己慢慢地藏在深山里。近几年,国家一路一带政策的实施。政府把公路修到了村口,村里的路通了,都进行了硬化,慢慢的发展了起来。水源村与外界的距离也在拉近,村里也得到了发展。
村里有两大主要的经济来源,第一经济支柱产业是蚕桑,目前桑树种植有1100多亩,整个村共有338户人家,有近80户农户在种植桑树喂养蚕,蚕年产量在400多张,给村里面带来了近100多万元的年收入。第二个经济支柱是青壮年外出打工,今年有341人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大约在2万元左右。 两大产业的发展,给村里带来了大变化,一幢幢独家独院的小洋楼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忽隐忽现。羡煞了从城里过来的我们。在村里的日子,我真切感受到朴实的民风,这里最好的还是村里的民风,不喝酒,不赌博,不打架斗殴,因地势关系,村里分散在各个小组,有三两户居住在一起的,也有一家独自在一处的,最集中的地方也不过20-30户。很少见有院落大门,大多都敞开。水源村以彝族居多,少数民族地方没有嗜酒的习惯,这实属少见。
村民的热诚是让我们感到很暖,一户大姐在我们第一次到她家时就和我们约定,今年要回她家吃年猪饭,并且一再强调:“知道你们上班,工作要紧,我会选在周末时间。”一户在家养殖蜂蜜的左兄弟,每次打我电话或接我电话,第一声一定是“阿姐,你好”。我们在入户时,左大妈一早就把家里的凳子擦得干干净净,早早烧好了水等着我们。
时光在我们的行走走流淌着,转眼,我们扶贫挂钩两年多了。单位领导一再强调,要尽力做好扶贫工作,发挥我们的优势。于是,我们开展了义诊活动,给村卫生室配备了必须的医疗器材;组织了一场场欢乐的文艺活动,与村里的阿妈们一起跳起了舞蹈;买了爱心书包,让孩子们背着新书包快乐上学;科室主任们放下手里的手术刀,一次次走进村里,走进挂钩户家里。
水源村,第一次听到此名时,我以为这里水产量是异常丰富的,其实,不然,在走进村里后我才知道,水资源一般。但这里的平均气温在20℃以下,村庄掩映在茂密的植被中,村里四季绿树成荫,主道两旁还有行道树。我曾在天气好的日子借了支书家的自行车,享受着骑行的快乐。而同事张姐在一次来村时,在距离村公所3公里的地方就强烈要求下车步行,享受着阴翳闭日的天然氧吧。
是的,这里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大自然。深深地吸上一口气,简直心旷神怡。
春日里万物复苏,大树伸长着支芽,葱葱绿绿。各种不知名的野花正争先开放,地里的豌豆花也不甘寂寞绽放着,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夏天,这里是最好的避暑圣地。秋天里,淅淅沥沥的雨水不断降落,整个村庄被云雾锁住,让你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下雨过后,村里每天有大量的水气蒸发上升,村庄周围云雾缭绕,就像藏在云里雾里的村庄。在一次雨中,才到村口,低矮村寨下半截的山峰被随风飘舞的云雾所缠绕,似从山底升腾而起,到山间后飘来飘去,涌动的云雾变幻无穷。我们仿佛深处仙境,我跳下车,顾不上头顶的雨,拿起相机记录着。
即使到了冬天,大自然也对它各位的恩赐,依然是绿茵养目。早晨,村东头被阳光照得暖暖地,下午时分的村西,在夕阳的余辉下呈现金黄的灿烂。一位朋友为看景,曾从大理跑到村里,住了两天。
这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村庄,村民的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