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五夜的草原行结束了,跟团旅游就是这样,行程安排紧凑有效,但一路只能是走马观花,看风景,来不及赏风景,看牧民生活,来不及体验牧民的生活,所以几天下来,收获了满心的欢乐,留下了满身的疲惫,心灵放飞了,眼皮收紧了,和导游挥手再见后只想着快点上车能踏踏实实睡一觉。谁知真上了车,却又睡不着了,于是便琢磨着把这几天的行旅梳理梳理,以备时间老去后还能在逝去的青春里找到一丝丝的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年总觉着自己虚度了太多的光阴,蹉跎了太多的岁月,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原来内心还在守着一个信念:率性而为,便是风流。于是检视过去,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十足可怜的囚徒。
这一次的导游是个年轻的小伙,本地人,毕业才几年的时间,工作很是认真负责。除了景点介绍,他讲的最多的就是元朝那属于蒙古人的历史了,言语中透着蒙古人的自豪,可以想象,这里的蒙古人也都会象他一样,牢牢记住这段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无比辉煌的历史,这是一个族群的骄傲,也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我没问为什么元朝那么强悍,却只延续了短短几十年,史书典籍早已给出了答案,我还是希望能自己在草原上印证。
第一天学骑马,游客很多,一个牧民要照看多个战战兢兢的游客,马太挤了有人慌乱,马走偏了也有人慌乱,牧民显然很不耐烦,对叫喊的游客大声呵斥,挥舞着马鞭,一脸暴戾之气,似乎谁再不听指挥那马鞭就会落到谁身上,一些游客脸上露出了恐惧感,一路上女客们对马的惧怕显然比不上对牧民的恐惧,低声叫着,再也没人逾矩了。
后面的几天,我一直尝试着与当地的牧民聊天,但他们显然很烦我这样的游客。草原内的饮食很差,分量不够,长毫发霉的都有,也难怪他们,这些素食草原上都没有产出。在一家小卖部里偶然看到了他们自己的饭菜,土豆炖羊杂,一大盆子,吃剩了半盆子。我看的心里直痒痒,便腆着脸问女主人能不能把剩菜卖点给我们,问完后很是期待,谁知后面进来的年轻女孩子硬生生的给了我答案:不卖。这样的场景在东北也有过一次,不过故事发生在饭店里,用餐时我发现老板一家也在吃饭,一盘芥菜鸡丝馋的我收不住眼睛,问老板多少钱一份,他说自己吃的菜没卖的。后来到底是鼓弄着夫人去要点尝尝,老板用小碗给我们装了点,没收费。后面几天我都在这吃饭,和老板成了酒肉朋友,每次点菜时他都特别加点带肉大排骨,每次都饱的不行,感觉不象是在外地,倒象是在家里。
内蒙古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牧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游牧成了定居,但民族文化根深蒂固,尚武轻文。尽管导游说这些年教育是进步最大的,但与我们的预期显然相去甚远。来之前想象着在草原上到处是热情好客的牧民,用餐时能大口喝酒,大碗吃肉,能一显‘仗剑一杯酒,男儿方寸间’的豪气。但显然牧民们在蜂拥而至的上帝们面前还没准备好,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也搅扰了原本的生活。
旅行结束了,答案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莫名产生了一种任重道远的感觉。
假期结束了,努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