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在2021年全球销量实现888万辆,其中电动汽车销售了45.29万辆,占大众集团总销量的5.1%,相较于2020年电动车份额提升了2.6%。
欧洲市场,成为了大众最重要销售最佳的电动汽车市场。
占据了本土市场的优势,大众集团2021年在欧洲市场占据领导者地位:整个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约120万辆的销量中大众电动汽车销售约30万辆(为大众集团的欧洲销售量贡献了近8%的份额),它的电动车市场份额高达25%,是其在燃油汽车市场份额的2倍。
北美市场,是大众第二大纯电动汽车市场。
2021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近65万辆。除了销冠特斯拉凭借Model3和Model Y出圈,以超过45万辆的销售成绩,狂揽近美国新能源汽车近7成的市场份额。
大众集团位居美国市场第二名,2021年大众集团占据了7.5%的市场份额,其中纯电动车交付量同比增长两倍,攀升至3.7万辆,并且凭借ID.4和其他几款SUV,在北美实现了扭亏为盈。
眼光回到中国,情况似乎“不尽人意”。
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在中国累计销售达到了298.9万辆。
2021年,大众(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1.9万辆,其中纯电动车销售达9.27万辆。
虽然相比于2020年中国市场高达4倍多的增速,但考虑到基数较小和整体占比,相比于欧洲市场市占率25%,以及美国市占率7.5%,中国市场4%的市占率不算亮眼。
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为何在欧美和美国市场风生水起的大众新能源汽车,到了中国却远远不如其燃油车的市场表现,遭遇“水土不服”?
业内相关人士猜测,或许大众汽车没有“摸透”国内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喜好和需求。
中国电动化消费者群体整体偏年轻,不少人选择电动车出于“尝鲜”,电动车的智能化表现、智能驾驶辅助的功能配置是这些年轻人尤为看重的。
另外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外观新颖也是他们选择电动汽车的理由。
大众电动车还是主打稳重,以质取胜。智能化、外观都略显中规中矩,在这部分偏年轻化的消费群体中没能迅速打开口碑。另外中国新能源市场产品丰富程度、本土化产品竞争力,和欧洲市场不在一个维度,加上新势力车企的强势入局,市场格局进一步胶着,也让大众汽车的“新能源汽车之战”打得如此举步维艰。
大众品牌遭遇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困局”,笔者仅从产品力和销售渠道两方面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原因分析。
(一)产品亮点不够突出,竞争对手优势明显
产品是消费者最容易感知到的层面。
对比传统的燃油车,消费者选择一款电动汽车的理由通常包括了以下四类:一,用车成本低;二,充电方便;三,电池安全并且许续航持久。四,智能化配置优越。
大众主打的ID.4和ID.6 的价格分别在20-28万元区间和24-33万区间,这个领域高手如云,比亚迪、小鹏、理想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比亚迪的安全性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续航上,以ID.4为例,同价位的比亚迪汉EV,小鹏P7主销续航都超过600KM以上,对比之下,ID.4的续航550KM略显尴尬。
充电方面,与ID.6同价位的理想ONE增程式动力系统完全不存在里程焦虑,小鹏还由自建充电桩和超级充电站的方式补能,以及提供免费的充电福利。
而在新能源车圈的大众汽车却类似“好好先生”,大众电动车宣传的关注点在其操控驾驶和做工品质层面,在智能化配置方面却显得中规中矩,不够亮眼。例如大众ID.系列车型,智能语音控制系统仅支持听音乐,打开导航等功能,连控制车窗、打开天窗等功能都无法实现,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体验感不佳。
在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在新能源领域入局较早的造车品牌接受度较高,且目前的主力消费群体偏年轻化,因而对于表现偏中庸的大众接受程度不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ID.系列目前的价格区间,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在同行的衬托之下,ID.显得偏黯淡。
(二)未找到最为合适的电动车销售途径
在中国,遍布全国2000多家南北大众经销商渠道,承担其大众中国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抓手,连接起销售、售后维修、保养等功能,但放在电动车时候,这些招数落伍了。
电动车销售,大众在中国最初采取代理制模式,只有评级较高的汽车经销商才能得到ID.系列经销权。
它的初衷是为了建立其车企和消费者直接沟通的渠道,保持价格稳定,以及为经销商带来更高的利润。
代理模式下,消费者可以直接从大众汽车集团订购电动车,并制定一个本低经销商为其服务;此时,经销商的角色转变为代理商,靠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其中包含试驾、交易、交车等,从而获得大众汽车方面提供的佣金。
但中国经销商们对比显然不买账,代理模式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产品的定价权。虽然减轻了经销商的成本压力,免去了库存问题的困扰,但没有自身利益和大众汽车的捆绑,他们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传统的燃油车和电动车并没有分开渠道进行销售。大众经销商们很难丢下目前仍然畅销且利润不菲的燃油车,转身去卖电动车。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大众电动车销售成功率不如燃油车,而且流程复杂,需要从产品介绍一直服务到最后给用户装上充电桩。单车近1万元的佣金也就显得不那么诱人了。
而且同时对燃油车和电动车进行销售,一面是传统油车的优势,一面又转头介绍电动车哪里哪里好。销售人员的话术也不可避免地过于混乱。
因此,21年底,大众已经将最初的代理恢复成了批售。
但有最新消息称,大众在有计划地开设自己的直营渠道,致力于旗下的ID.系列的销售。
大众的销售渠道模式还在继续摸索阶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带来焕然一新的模式也为未可知。
总结
曾经被传统主机厂斥为没经验的造车新势力,没有燃油车转型的阵痛,刚好轻装上阵,同时资本的加持也让其在招揽人才、引进技术方面更加充裕没负担。
相比之下,传统的大众在中国传统车领域布局了几十年,涉及到传统汽车产业链的从上到下的供应商,经销商,工厂等居多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时,欧洲北美的新能源市场相较中国来说友好宽松许多。
而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博弈远超这两个市场,面临着品牌众多,资本博弈,各种新玩法层出不穷。
大众的中国新能源战略愿景很美。但从实施到落地,再辐射到产品身上,时间线至少3年,身处一年一个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众汽车有点力不从心。
新世界中不存在静态的护城河。开辟一条新道路转型升级是大众中国的当务之急。
正如英国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到到“第二曲线”理论: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必须在未达到顶点前开始增长,企业持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
以全新的视角审时夺度,大胆创新,或许是大众中国转型之路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