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廷试之后,行森就开始通过宣讲佛法让顺治出家,并且说得一本正经,滔滔不绝。起初,行森说顺治是金轮王转世,命里有大善根,心中有大智慧,天赋佛性,不学而自明,所以才为天下至尊。
对此,顺治略微动心,反问自己前世是否就是一个僧人。而行森借机表示,顺治非但前世为僧,今生早晚也会重归佛门。但顺治以自己是大清国君为由,道出自己虽有心向佛,却无法超脱。行森则继续表明,正因为顺治尘缘未断,所以才无法超脱,而行森在这里所说的“尘缘”,在他看来就是顺治与董鄂妃的姻缘。
后来,董鄂妃去世,行森便加大力度化顺治。行森安慰顺治,说他尘缘已断,让顺治节哀自重。顺治却说自己并不是悲哀,而是身心寂寞,万物皆空啊。此时,顺治的言语之间已透露出他有心向佛的意思。
而行森乘胜追击,说顺治外有佛缘,内有禅心,虽然君临天下,但仍然是一个梦中人,时而梦时而醒。听闻此言,顺治忍不住回想起自己到佛堂敬香,每当看见明窗净几、黄卷香炉,就不想回皇宫,因而觉得自己前世确实是一个僧人。
行森再进一步说董鄂妃的仙逝,就代表着顺治尘缘已断,此时佛门大开,正是顺治了却烦恼、跳出苦海、皈依佛们的大好时机。但顺治却说皇宫与佛门令他左右牵绊,正如入世与出家令他进退两难一样。
接下来,行森一边让顺治看燃烧的蜡烛,一边说人生如残烛,越烧越短,尘世如汤药,越熬越苦,纵使顺治是万乘之尊,也终究躲不过灰飞烟灭的一天。
正在此时,索尼让顺治开门相见,行森更进一步规劝顺治:佛法不在口舌上,不在言语中,佛祖在您心头坐啊,皇上有心向佛,万物皆佛,一朝十足万劫不复。同时,针对索尼劝顺治回皇宫。行森表示索尼口口声声地劝说,其实只是想将顺治一辈子绑在龙椅上,而所谓的英雄豪气,也只是想通顺治得到功名利禄。
然后,行森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再劝顺治“千古春秋不过是一粒朝露,日出即逝,万载帝业终归于土”,提醒顺治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就无异于一个穿着龙袍的囚徒,并借此向顺治提出最后的问题——在皇宫大院里将自己足足关了二十四年,还没关够吗?
觉|管理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企业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循序渐进,面对危机,更应如此。
顺治出家,就清朝而言,是政治上的危机,但正如“危机”二字,实质上是“危”“机”并存的。先抛开行森度化顺治一事正确与否,但就行森说服顺治皈依一事,管理的主动权掌握在行森手里。可以说,行森劝顺治皈依佛门的历程,也是一个管理者工作循序渐进开展的过程。
最初,行森是因为看到顺治有“佛性”,所以才产生了度化顺治的念头,而从开始度化到顺治最终出家,前前后后历时十八年,行森一直都只在做一件事情——度化,但却从未直截了当地对顺治说“你出家吧”。这也是一个好管理者应有的作为,不管在任何管理工作中,对管理者来说,真正困难的,不是管事(行为),而是理人(心)以及背后的思想(意识)。
行森在长达十八年的度化中,多次到皇宫为顺治讲佛法,陪同他一起参悟佛道,尽管最终的目标成果是度化顺治。但行森却深知要度化一个人,度“心”远比度“身”难,所以他能十年如一日地给到顺治各种建议,也明白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度化顺治。
学|在耐心中坚持立场
如果再进一步,结合现实中不少企业的管理现状,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方面,不少管理者在面对员工时缺乏的并不是管理能力,而是耐心——对员工言传身教的耐心,还有正确管理的思路;另一方面,则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能抵挡得住自己亲自动手或是直接告诉员工结果的诱惑。如果说管理最大的问题是“执行力”的问题,那么执行力最大的问题一定是“自我管理”,管理者是“以身作则”还是“以身作贼”,直接决定了企业执行力和管理有效性。
在一个企业里,员工之所以服从管理者的管理,其理由往往不外乎以下两种:一是因为管理者的地位高、权力大,不服从则会遭到制裁;二是因为管理者对事情的想法、看法、知识和经验较自己高一筹。跟着他做事,不用担心会出错。在这两个条件中任缺一项,员工都有可能离去,或者与管理者分庭抗礼、势不两立。
有一句话说“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一个企业的业务能否在激烈竞争的潮流中得到发展,一个管理者能否很好地管事理人,关键在于管理者是否有自律的意识,是否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新员工因为企业而来,同时90%的新员工前三个月选择离开只是因为他的直接上司。坚持立场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同时,坚持立场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坚持立场,但由于管理者对员工缺乏信任与沟通,最后把员工干掉。
第二个层面,在坚持立场的同时,做好员工的沟通,真正做到晓之以理,让员工认识到错误。毕竟管理者的三个角色,第一个角色就是“为人师”,而“为人师”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传道”,教会员工做人的道理。
第三个层面,因为平时的用心,有了较强的信赖感,在让员工认识到问题的同时,意识到管理者是真心为自己好,真正做到“闻过则喜”,用心成长。其实管理者只要能够学到四个字,那么,从第一个层面起,失败的概率就会大幅下降,这四个字就是“以身作则”。
优秀的管理者对自己的要求远甚于员工,优秀的管理者常会站在客观的立场设身处为员工着想,所以他们能获得员工的尊重,员工对其也是言听计从。试想,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但管理者只懂摆架子、下命令、举鞭子,却从不深入工作现场,你的心中会作何感想?也许你会认为这就是管理者与员工的区别,但心中肯定也会有说不出来的不舒服。
文华殿廷试,顺治让行森为众阿哥参读骨相,听取意见。而行森的回答也是恰到好处。随后顺治将九龙榻送予玄烨,行森也是立刻明白了顺治的意思。这也为顺治之后出家埋下一定的伏笔。行森一个最终促成顺治出家的人,在跟随顺治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充当着一个咨询师的角色,在顺治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也曾让他为众阿哥参读骨相。那做一个好的咨询师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就拿我们常见的企业咨询管理机构中的咨询师来说,通常不少企业都会抱怨咨询机构给到的方案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以此判定负责项目的咨询师也十分差劲,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对于咨询师来说,决定他们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咨询师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给可能性不给结果;二是给建议不给决策。表面上面,这似乎是咨询师不负责任的体现,但仔细思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点才是一个咨询师的基本功。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咨询机构与咨询师只是通过调研和分析找出企业的实际问题和症结,但最终的改善和调整,还是要回到企业自身去进行和开展。而咨询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将发现的问题和关键阐述清楚,并给企业一些相似案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以供参考和借鉴,最终究竟是否要做、由谁来做,还是需要企业自己做主,咨询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正如行森在度化顺治过程中所做的那样。
不管是企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有这样的觉悟,既要能克服管理过程中来自于自身的急躁,也要兼顾员工的成长节奏与独立性培养。其实,同样的情况,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如同父母抚养孩子一样,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去应对困难、挑战,并照顾好自己。
思|放下“自我”,分阶段推进管理
循序渐进式的管理,需要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放下“自我”,专注于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看清实现目标的下一步、再下一步,延迟我们的满足感,才能对当前的现状予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同时,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式的管理,也需要以正确的方向、方式为前提,即目标大方向正确,管理的方式、员工工作的方式正确,这样才能避免一错再错的局面出现。
《论语·季氏篇》中陈亢(gang,即陈子禽)与伯鱼(孔子之子)之间关于一段对话,就充分展示了孔子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当时,陈亢问伯鱼是否听到孔子一些特别的教诲。伯鱼随即说了自己的两次经历。
第一次,当时孔子独自一人在堂中,伯鱼快速从庭中走过,孔子便问他是否有学《诗》,伯鱼说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就不懂如何说话,于是伯鱼回去后就学《诗》。
第二次,孔子也是独自一人在堂中,看到伯鱼路过,便问他是否学礼,伯鱼回答没有。孔子又教导他不学礼怎么懂得如何立身,于是伯鱼又开始学礼。
陈亢听完回去之后大喜,表示自己只提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一是关于《诗》的道理,二是关于礼的道理,三是关于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之喜在于问一得三,而伯鱼的回答则为我们揭示了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循序渐进,孔子并没有因为“诗”、“礼”的重要性而一次性让伯鱼全学,相反,他是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指导伯鱼。试想一下,如果孔子一次性地为伯鱼推荐所有需要学习的内容,他还能这样从容地学习吗?
其实,对此,答案我们都十分清楚。但是,当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我们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时,情况却并不总是如此。
行森度化顺治,是因为看到了顺治有皈依之心,所以在总体方向上,是正确的;行森度化顺治,不追求急功近利,而是持续推进,既给到顺治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决定,也避免了自己因为过于求成而引起顺治反感的风险。
在企业日常工作实践中,“新官上任三把火”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点火时间、火候、火势等。管理者更要思考的是,要关注管理所要达成的目标,以此为方向,分阶段、步骤、策略逐步推进,同时关注推进过程中,能否帮助员工、部门、企业实现各自的目标。
行|分步骤进行,持续跟进追踪
再看行森度化顺治,自从顺治在廷试上让行森观察阿哥们的骨骼气相,行森便从这一事件觉察到顺治“遁入空门”的想法。接下来的时间里,行森采用了持续跟进(十八年中多次进宫为顺治讲解佛法)的方式,并在关键时刻不断强化和确认(董鄂妃去世之后几次关键沟通、几个关键问题,层层深入,一步步确认,直至顺治下定决心出家)。同样,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其中,企业新员工入职管理就是典型的代表通常情况如下:
第一步,新员工管理都是从新人入职第一天的入职办理手续开始,有的企业甚至还会将流程提前到offer发放环节后的入职确认环节。
第二步,新员工入职培训,包括企业文化(如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宣导,岗位基本职责、内容了解,办公环境熟悉等。
第三步,基本作技巧、沟通方法、岗位针对性提升等。
第四步,针对顺利通过试用期的新人,办理转正手续,对于未能通过试用期的新人,则应在面谈之后,针对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询问,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盲区。
第五步,新人起飞特训,针对表现优异的新人,共同制订职业发展路径,并提供相应的培训……
针对刚步入职场的新人,企业尚且如此倾注心血,循序渐进地培养,更何况那些进入公司已经有一段时日的员工呢?
其实,不仅是管理,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关系培养、简单交流和谈判,都需要循序渐进。正如“罗马不是一个白天建成的,罗马是每个白天建成的”,企业管理与经营也需要同样的方法,短期的拔苗助长换来的,只是更长一段时间的停滞和完善。
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行森度化顺治的过程,表面上看是行森与顺治的一段段对话,表面之下,实际上是行森在“教”顺治去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即教会顺治“勇敢做自己”。而教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行森借助“前世”引出顺治渊源,让顺治说出自己心声“虽然有心向佛,却无法超脱”。接下来,行森以“董鄂妃即顺治今世尘缘”,让顺治在董鄂妃去世之际重新思考皈依。然后,行森再借顺治“万物皆空”之感点醒顺治“虽君临天下,但只是一个梦中人在半梦半醒之间”。最后,听闻顺治回想自己过往每次拜佛都不想回宫,行森以“残烛”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万乘之尊也总有灰飞烟灭之时”。及至索尼前来劝阻顺治,行森最后提出“关了二十四年,还没关够吗”,一语中的。
在这一过程中,顺治在行森的引导下,学会的,是如何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为此付诸行动,每到关键时刻,行森总会及时向前推顺治一把,但力度却不轻不重,恰如其分,刚刚好。
这也让我们想到了管理者平时处理客户问题、管理公司和员工的场景。通常情况下,一旦对方告诉了我们清晰的目标,那么,不管目标是什么,我们总能告诉他们如何去实现,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推动他们去实现。但有一件事,我们是不能提供帮助的,那就是告诉对方“你的目标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类似的情景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目标强加于他人而已。
而更为合理的方法是,管理者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及时给员工必要的建议,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想方设法帮助员工排除工作障碍,并及时反馈信息,让员工看见成果,而非自己邀功。同时,在员工遇到困难或阻碍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最后让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结果,做出决策,让他们真正学会成长,也学会如何去教会别人成长。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